主頁 類別 驚悚懸疑 刺局2·字畫中的詭異殺技

第32章 近霸關

站在草料場門口的趙匡胤已經見到逃稅偷運至大周境內的第三批糧食了。這全是由一江三山十八山幫眾歷盡艱辛由江湖暗道運送過來的,沿途躲避開十一個官府徵稅、查稅的關口。雖然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幫眾連開幾條暗道,並且在大周和南唐邊境設三個點來交接存儲糧食。但這些偷運進來的糧食數量卻遠不能讓趙匡胤感到滿意。眼前這個草料場上就只有不大的十幾個垛堆,最多也就夠一個小縣城三四天的應用。估計另外兩個點上的糧草場情況也不會比這裡好多少。 “看來自己當初對一江三湖十八山暗道運輸的能力高估了,這偷偷摸摸做的事情在規模上怎麼都無法與光明正大做的事情相比。早知道他們只有這樣大的能力,當初又何必大動干戈斷他們的食路。由此可見,州衙縣府上報奏摺也是帶有大量虛假成分的,定是將眾多因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損失和虧缺都推到了一江三湖十八山身上。如果以後自己有機會批复處理各處地方官府的奏文,一定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查清根本,撇去虛浮。立國之本首在民生,民富則國盛。”趙匡胤此時心中感慨後來都成為他治國的決策方法,並且影響到宋代的好多皇帝。所以哪怕是到了極為弱勢混亂的南宋時期,皇家對各級官員的管理都是極為嚴格的,而對百姓則是盡量給予寬裕政策。史料記載,即便是在弱勢的南宋時,一個熟練僱工的工資都高過了知府的工資。

就在趙匡胤遐思飛馳之時,有快馬直奔進糧草場,勒住時噴沫嘶鳴,看得出奔跑得極為疲憊。馳馬而來的是殿前傳令使,如此千里疾奔是因為有周世宗的金龍禦牌給趙匡胤。金龍禦牌是唐代後期出現的一種獨特令牌,它只代表一個意思——“速回”。這令牌一般時候是不用的,只有京城發生危機或國家出現重大變故時,皇帝急招駐外的將領軍隊才會使用。 趙匡胤拿到金龍禦牌後並沒有慌亂,而是先向傳遞令牌的殿前傳令使詢問,在他傳令離開京城時,朝廷中可有什麼大事發生?內宮有無甚麼異常? 在得知京城中沒有發生什麼異常情況後,趙匡胤估計周世宗讓自己急速趕回還是為了目前國內糧食短缺、糧價暴漲的事情,而且可能是和自己留給周世宗的那份密摺有關。因為就周世宗的脾氣性格而言,他習慣以最直接、簡便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眼下的情形也真的需要用採取這樣的雷霆手段。

南唐突然提稅,雖未動刀兵,卻已是攻襲之實。西蜀調兵囤糧於週蜀邊界,是有北侵跡象。北漢雖然弱勢,但此次大周北征,北漢未受重創,實力依舊,很有可能趁此機會反攻。而遼國雖然連續新敗,如果知道了大周此時的危況,也是會重聚兵力報復大周的。 綜上種種情況,以最快速度恢復市場狀態,保障糧食的供應和穩定才是緩解局勢的根本。與此同時增加軍用儲備,強化各方邊界軍防力量,這才可以滅了環伺各強的狼子野心。可問題是這一切都需要錢,一筆傾國庫所有都無法滿足的資金。而趙匡胤密摺中所提的辦法不但可以籌措到這筆資金,而且還可以收集到不少軍隊可用物資,比如說銅、錫、鐵等金屬。唯一的問題是看柴世宗有沒有魄力這樣去做,怎樣去做。

“繼續督促一江三湖十八山運送糧食,該給他們的酬勞一分都不要少。運到此處的糧食在沒有我指令前不得投入市場。糧草場從今日起由禁軍接管,以最高軍戒等級嚴密看護,不要出一點差錯。”趙匡胤急匆匆地吩咐了手下將領幾句,隨後便帶一隊貼身親信護衛和殿前傳令使一同上路了。 趙匡胤知道世宗柴榮這次召自己回去,肯定是為了商議取佛財這件事情的具體操作。而這個辦法的始作俑者其實是趙普,他在托趙匡義轉交給自己的信件裡提到了這個法子。但不管趙普,還是他趙匡胤,都知道這個方法雖然有效快捷,但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肯定會遇到多方面的阻撓和抵制。做得成做不成兩說,真做成了只會得罪很多人,被某些人仇視痛恨。所以當時趙普只是在信中玩笑般地順帶提了一下,而趙匡胤當時也只是作為一個小手段在柴榮面前顯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這才留下那份密摺。

但是後來的情形不對了,國家大勢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其他各方面的舉措都不能及時見到實效。所以取佛財這件原以為不可能的事情現在變成了唯一可行的辦法。周世宗是個果敢而為的人,他到現在都沒有實施此事,而是發金龍禦牌召喚自己回去,很大可能是要將這個天大的為難事情壓在自己身上。 不過趙匡胤非常坦然,他在留下密摺之後便想到這個建議可能會在某一天真的需要實施,所以早就已經反复考慮過徵用佛財的具體操作方法。還好,這趟外出他在江湖幫派、地方官府轉了一圈,見識、經歷了頗多,受益匪淺,最終想出一個大力施壓、慢慢擠榨的辦法。 這辦法就是:趁著柴榮此番剛剛征戰而歸,以戰死的兵將需要超度,而征戰歸來的兵將也需要地方療傷、休養為名,讓各部派遣兵卒入駐全國各處寺廟中,讓他們在療傷、休養的同時為戰死的兵將守靈,另外,也是監督寺廟僧人是否為亡士盡心盡意超度。

皇家這樣做是為了讓精忠報國的逝者能夠安息,也為了拉攏人心,讓後來者更加英勇殺敵。所以這個舉措是無可厚非的,就算是符皇后都無法提出任何異議。 但是,寺廟乃是清淨之地,一下入駐許多殺戮之人,既攪亂僧人清修,又妨礙信徒進香參拜,甚至還會破壞佛規戒律、冒犯佛祖。那樣一來寺廟就會不像寺廟、僧人不像僧人,而平常香客信徒的供奉、香金也都會斷了。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識時務的些寺廟主持為了寺廟能夠維持下去,肯定會主動談條件,那樣的話不用興師動眾就能征用到大量廟產佛財。即便有些寺廟主持冥頑不化,也可讓兵將在入駐期間暗中逼迫,悄然榨出錢財。 大周目前的局勢擺在這裡,只要是可行的法子柴榮肯定是勢在必行。而且他不管趙匡胤能否有妥善的方法,最終都會將黑鍋架在他的背上,而自己只求事情得成、大勢能轉。但趙匡胤已然成竹在胸,明策待施,只盼望儘早趕回京師,為主上分憂。所以這一君一主之間可以說是非常默契,又可以說成是旗鼓相當。

但是此時有一件正在進行著的事情卻是柴榮和趙匡胤都無法預料到的,那就是已經有數個大的兜子下在了趙匡胤回京的必經道路上。兜子的刺標是趙匡胤,目的是五百兩黃金。 人為財死,這話用在刺行中最為合適,不管最終死的到底是刺標還是刺客。沿途那些兜子來自江湖上不同的刺殺門派,匯集了數量眾多的刺客高手。雖然他們各自選擇不同的設兜地點,設置自己最為有效的刺殺方式,但最終的目的卻是一樣的,拿到主家出的暗金五百兩黃金。 如此之高的暗金價格在江湖上極為少有,這足以讓某些幫派從此脫離刺行改作正經營生。所以僅僅幾天工夫,這個掙大錢的消息就已經在刺行中流傳得沸沸揚揚。當然,也只有這麼高的暗金才能驅動這麼多刺客來對付大周禁軍的統帥;也只有這麼高的暗金,才能讓眾多刺客傾盡所能擺下絕殺的兜子。沿途數個兜子不管是從規模上看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可以看出刺家們個個存著全力以赴、不殺不休之心。

趙匡胤並不知道自己面臨的危險,他帶著手下離開淮北界糧草場後便直奔京師方向。為了路上順利少遇周折,他們走的都是官道大路,再加上走得匆忙,他們隨身並沒有攜帶太多應用物品,所以也只能是沿官道大路行走。這樣可以停靠官府驛站休息,補充應用,更換馬匹。 路上急趕一天,錯過了正常走官道應該歇息的第一站高澤縣。眼見著紅日西墜、夜幕降臨,幸好前面距離霸關驛已經不遠,再有一頓飯的時間應該就能趕到了。 霸關無關,只有一段狹長的谷道。因為隋末之時,天下第一好漢李元霸單騎於此阻敵三千,便將這裡叫做霸關。此處的官家小驛站偏僻簡陋,平時只有零星的信使、押解在那裡歇腳。但對於經常風餐露宿的行伍之人來說,這已經是難得的奢侈之所。

霸關驛就在谷道中一處寬綽之處,面山背山,常年難得曬到太陽。而且周圍的山光禿嶙峋,草木不生,缺水無產。這也就是官家常年有糧物供給定時送到,這才在此處建下驛站,一般老百姓是絕不會在這種地方建宅居住的。 趙匡胤一群人剛剛縱馬進入谷道,他馬鞍一側斜插著的鎏金盤龍棍便發出沉悶的一聲“嗡”響,龍吟一般。盤龍示警,這裡有危險!趙匡胤立刻將馬匹勒住,然後警惕地朝著四周查看。 而緊跟在他旁邊的張錦岱一見趙匡胤這狀態,立刻揮手斷喝,發出指令。於是一隊禁軍近衛立刻組成四重不同形式的保護圈,將趙匡胤圍護在中間。 谷道中很寂靜,只有黑暗處偶爾傳來蛤蟆的鳴叫聲。一縷微風從谷道深處吹來,帶來些許的涼爽,讓一路暑熱、滿臉汗水的趕路人感覺很是愜意。

但是趙匡胤沒有這種感覺,微風從他臉上拂過時,反是有更多的汗水從身體裡沁出。這汗水是因為緊張,更是因為蓄力所致。微風吹來時帶有一股淡淡的血腥味道,這表明谷道中不但有危險存在,而且已經發生了殺戮。只是不知這殺戮因何而起,更不知道這殺戮和自己有沒有關係。 就在此時,遠遠有一匹馬兒顛著小碎步跑過來。馬上之人渾身血跡搖搖欲墜,看起來受傷不輕。從衣著上看,這人一身驛丞裝束,應該是從前面霸關驛逃出的。難道是有盜匪奪取在驛站停歇的貨品財物,血洗了霸關驛?不會呀,能在這偏僻險要的地方建驛,肯定會配備足夠的力量保護驛站。而且像霸關驛這種驛站,主要是用作信使換馬、行官暫歇,貴重物資是不會在此駐歇存放的。遠遠近近的盜匪也都知道這樣的驛站是沒有盜搶價值的。

“站住,什麼人?!再靠近就要放箭了。”有親兵護衛大聲喝問,制止那馬匹繼續往前。 馬上之人似乎被驚醒了,趕緊坐直搖手:“不要放箭,不要放箭,我是霸關驛驛丞。你們是京師禁軍護衛吧,趙將軍在不在這裡?我有要事禀報。” “你問的是哪位趙將軍?”趙匡胤手下的護衛很謹慎。 “當然是殿前都點檢禁軍統領趙將軍。”驛丞答道。 趙匡胤和張錦岱對視一眼,他們都感覺有些蹊蹺,這個驛丞怎麼會滿身是血,又怎麼知道他趙匡胤會在此時從此路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