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驚悚懸疑 刺局2·字畫中的詭異殺技

第12章 峰頭決

趙匡胤的危險來自兩個人。一個人提著的武器是張漁網,但這不是一般的漁網,而是一張鐵網,網結上掛滿了周邊鋒口的銅錢,輕輕一抖聲響如同雨打銅鈴般悅耳,這鐵網叫“雲羅天網”。宋代無名氏所編撰的《奇兵散譜》是專門收錄江湖奇異兵器的著作,但所謂“散譜”,就是只將兵器收錄但並不進行排名。此書中就有此“雲羅天網”的收錄。 另一個人更加奇怪,遠遠看著他時還以為他空著手。離近了再看,原來他一手抓一塊黑色磚塊,那磚塊和一般的青磚大小差不多。 趙匡胤江湖走得多了,他一眼就看出這磚塊不是普通磚塊,而是鑌鐵鑄成。但這對鐵磚到底是兵器還是暗器他卻不知道,因為除了看到過街上的“混混”用磚塊對拍、對扔外,他還從未在江湖上和戰場上見過有人用磚塊當武器的。

趙匡胤面對危險後首先將氣息調勻,然後一隻手依舊緊抓住纜繩,另一隻手一抖盤龍棍。龍口從龍爪上鬆脫,盤龍逆鱗也從纜樁上拔出。然後他單手提棍,穩住身形,嚴密戒備對手的異動。棍子前段的龍身在甲板上,隨著船身的起伏盤旋不停地翻扭游動,真就像一條活龍。而趙匡胤高大的身形穩穩地挺立在那裡,手中抓著一條游動的活龍,身後是潮起浪打、雲卷霧漫,真就猶如天神下凡。 帶來危險的兩個人始終沒有動手,不是因為距離遠,也不是因為所處境地非常險惡,而是因為有些格鬥不需要實際進行就已經可以預知到結果。 趙匡胤可以算是武功第一的皇帝,他自創太祖長拳,整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錶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他還發明了“大小盤龍棍”,就是後來的雙節棍。這大小盤龍棍法,其實就是為他手中兵器的特性而創。雖然前段龍身是軟的,一般只能以鞭法招數使用。但趙匡胤卻最終能將其運用得想硬就硬、想軟就軟,前段龍身不但可以抽、旋、盤、收、拉、掛、拖、繞,而且還能像硬棍一樣震、崩、彈、砸、點、戳、掃。後人使用的雙節棍,其實只學到他盤龍棍法的一部分,並未領悟到棍與鞭綜合運的精髓。

拿漁網的人雖然是漁夫打扮,但這人正是一江三湖十八山現在的總瓢把子童剛正。他肌筋蠕動的大手緊抓住漁網,內息、血脈一直湍流不息。雖然力隨氣行並且貫注全身,但童剛正卻始終穩住了身形沒採取行動。 其實潮勢有好幾次的起伏都讓兩條並排靠在一起的船出現大幅度的傾斜,而且是他們的大船在高位,趙匡胤的小船在低位。這個時候童剛正都試圖順勢下滑直撲小船,撒開整張鐵網,用罩、收、絞三式強攻趙匡胤。但也總是在這個時候,他會發現趙匡胤手中盤龍棍的龍身由柔軟游動狀一下繃直變硬。龍頭翹起,一根棍子變得比兩根還長,並且龍頭直指他的面目。 前段龍身變硬可以多出“戳”字式和“滑”字式,這“戳”“滑”兩式是“雲羅天網”所有撒開攻擊招式的剋星,它可以從網眼中穿過直接對持網者進行攻殺。而且龍身與鐵網糾纏在一起時,對方有長棍帶動龍身,力臂比自己要長,爭奪下來搞不好會被對方將鐵網奪了過去。如果自己將鐵網收作一束採用抽砸的招式,網的長度也遠比不過盤龍棍棍身加龍身的總長度,對戰起來,自己只有挨打的份兒。

旁邊拿鐵磚的人長得像個屠夫,穿著卻像教書先生。他是新近加入一江三湖十八山的高手,江湖上沒名號,只知實名叫鄭尚。這傢伙也一直沒動,而且看起來好像從來都不曾有過要動手的念頭。那兩塊鑌鐵磚拿在手裡就像拿著兩本讀不懂的書,又像捧著兩塊不知道怎麼烹製合適的肉塊,滿臉的茫然。但身在如此凶險的大潮之中,面對格外厲害對手之時,猶自能擺出一副茫然面容,只能說明這人的道行非同一般,其心中所有的盤算沒有人能夠揣摩出些許。 不過有一點卻是非常明顯的,鄭尚手中這對鐵磚作為武器太過短小,很難有機會越過盤龍棍的防禦範圍來近身攻擊。而如果作為暗器來用的話卻顯得太大、太笨重,並且如此明顯地拿在手中已經成為明器,失去了暗算的優勢。但是只要鄭尚繼續保持這樣的對峙狀態,繼續將這鐵磚拿在手中,就始終會是趙匡胤的一個巨大威脅,讓他不得不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來應付。

但是鄭尚也是有顧忌的,一旦這鐵磚飛出攻擊卻不能得手的話,接下來就只能空著雙手沒任何兵刃招架,成了被棍子抽打的活靶子。所以他的攻擊方式只能走偏道輔殺,在童剛正出手纏鬥的時候,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以意想不到的角度、難以想像的力道給予趙匡胤致命的打擊。由此可見,偏道輔殺的手段總是比正面的手段陰狠歹毒,而且更加有效。 眼下的問題是童剛正沒有足夠的把握出手。不僅沒有把握,甚至是害怕出手,因為出手之際也許就是自己被制之時。而童剛正不出手,鄭尚也就尋不到機會走不了偏道,一對鑌鐵磚只能一直握在手裡,就像緊握住情人的雙手不願讓其離去。 而童剛正和鄭尚不動,趙匡胤就更沒有理由動了。他這趟是來談生意的,而且很明顯此前對方已經有所誤會,連交流的機會都不願給自己。所以現在不要說出手了,就是話說錯了,結果都是會迥然不同的。所以他只能等,等對方做出反應,不管有利的還是不利的,有了反應自己才能相機行事。

趙匡胤如磐石般與敵對峙,而旁邊的張錦嶴卻是隨著潮湧浪擊之勢猛然間出手了。 他是抓住船體被潮浪推拱出一定傾斜度的時機,身體突然滑向與大船相靠的船舷,然後採取單腿跪姿盡量穩住下盤,右手撐扶住船舷穩住上身,以左手單手持槍,甩出一個大朵的槍花。甩起的槍花並非為了攻擊,而是封住一個很大範圍的進攻面,因為在這個進攻面上有兩個光華閃爍的團花滾動而來。 兩朵團花護住的只有一個人,這人就是剛才在大船船頭上的第三個人。此人一手也是單手持磨鋼長槍,另一隻手持一把九齒鋸背刀。很少有人能刀槍一起使用,除非傳授此人技擊術的人或者他本身曾經是操船的高手。只有這樣的高手才習慣於一手持篙一手揮刀進行搏殺。而九齒鋸背刀原本就是船上高手經常使用的刀型,它不僅可以砍殺,而且能割纜鋸桅,破船斷樁。再有,現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不是操船的高手,怎麼都不可能在船體起伏勢頭對自己並不有利的情況下依舊滾動身形攻撲過來。

查閱過各種書籍和民間傳說後獲知,歷史上能以雙手各使刀槍而成名的高手極少。數得上的恐怕只有方臘造反稱王時手下的鎮國將軍厲天潤。而眼前這個高手也姓厲,叫厲隆開。江湖人稱“劈江挑山”。至於他和水滸傳中提到的厲天潤有沒有關係,筆者沒有找到任何佐證資料。但是有幾點巧合讓人感覺他應該是厲天潤的一宗先輩,首先他也姓厲,所用兵器與厲天潤完全相同,這情況已經很是少有。然後從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勢力範圍來看,他們最重要的活動位置也是在方臘後來起事的範圍中。另外與厲隆開搭檔的鄭尚擅長用鐵磚傷人,而方臘的手下大將中也有個會用金磚打人的鄭彪。鄭彪不但也姓鄭,除了會使用金磚傷人,還會妖法祭請神鬼對敵。而鄭尚加入一江三湖十八山的時間並不長,能有如此地位也是因為他會一些玄學詭異之術。所以再加上這些巧合相互證明,不單能說明厲隆開與後來的厲天潤有關係,那鄭尚和後來的鄭彪也應該是有關係的。

張錦嶴單槍封住攻擊面,但只能是一時間阻住厲隆開。一朵槍花怎麼都無法擋住那兩個鋒芒化成的團花,除非張錦嶴的技擊術能高出對手很多,槍法快過對方雙倍。張錦嶴的技擊術沒到那樣的功力層次,而且更吃虧的他是馬步將,而對方是操船高手。在大潮巨浪中顛簸盤旋的船上對決,更是落盡下風。所以才走了四五招,張錦岱就已經被逼得離開船舷,身體隨著船體的搖擺逐漸往後滑行。 這樣一來,趙匡胤的局勢就危險了。一旦厲隆開衝上了小船,分出一刀或一槍旁攻於他,那麼童剛正和鄭尚便可以藉機尋隙夾攻,趙匡胤能耐再大也難以阻擋。 這時張錦嶴好像徹底氣餒了,索性徹底放棄了阻擋。他單腿跪著的身形一下滑退到船的另一側,將背部抵靠住船舷。單手舞動的槍花脫離了對方刀槍的合力糾纏後,他便沒有了任何需要面對的負擔。這是一個以退為進的招數,是要將自己全部精力用於另一種方式的攻擊。

厲隆開很自信,他覺得自己將對方這一槍逼開是預料中的結果。但他也多少覺出些不對,對手的狀態、反應好像在什麼方面存在不合常理的現象。是哪裡呢?就在他舞動刀槍縱身往對方船上縱出時,腦子裡突然靈光閃現。對了!對手怎麼始終只以左臂持槍?一般而言,不管練家子練的是單手槍還是雙手槍,在遇到強勢的攻擊而無法阻擋時,最正常的反應應該是下意識地雙手持槍護著自己,然後才移動身形後撤。但是這個對手始終是單手槍,並沒有下意識護住自己要害的動作。不好!這是誘招,是佯退! 但是身形已經縱出再難退避,厲隆開只能是將刀槍的團花舞動得更加密集,同時將身形盡量收縮,盡量躲進刀槍團花的防護範圍內。
註釋: 中有提及。 中也有提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