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國學小百科書系·音樂小百科

第33章 文溆/驚動了皇帝的俗講師

文溆,又作文敘、文淑。唐代長慶年間(821-824)著名的俗講僧。 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後,為了吸引信徒,就經常在寺廟中講經,宣揚佛法。這種講經的方式是非常具有藝術性的,在六朝叫“唱導”,到唐代演變為“俗講”。所謂俗講,就是以通俗的方式宣講佛教的義理和佛經故事。宣講時常常連說帶唱、描摹表演,很能吸引觀眾。韓癒的詩句“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庭”;唐詩人姚合也有“乃聞開講日,溯上少漁船”,“遠近持齋來諦聽,酒坊魚市盡無人”的詩句,都生動地描繪了唐時佛樂的繁盛情況。在寺廟開講的時候,撞鐘擊鼓、吹螺鳴笛,熱鬧非凡。江上的打漁船少了,街市上的酒坊魚市都沒有人了,大家都到寺廟中聽講去了。 在唐代的俗講師中,長慶年間的文溆法師是其中的佼佼者。據說他善於吟誦經文,聲音優揚婉轉,很能夠感動人,當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歡聽他的講唱,一到開講之日,把寺院都擠滿了。

文溆講唱的調子很優美,當時的教坊樂工都向他學習。他的講唱甚至驚動了皇帝,不時把他請到皇宮中去講唱。後來,他得罪了權貴,被流放到外地,別的僧人到宮中講經,用的還是文溆的音調。據說唐文宗還採用文溆的音樂,寫成曲子,曲子的名字就叫《文溆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