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談藝錄》讀本

第27章 (四)談“活法”

《談藝錄》讀本 周振甫 2792 2018-03-20
《艇齋詩話》記呂東萊論詩嘗引孫子論兵語①:“始如處女,終如脫兔。”陳起《前賢小集拾遺》②卷四載曾茶山《讀呂居仁舊詩有懷其人作詩寄之》五古,今本《茶山集》漏收③,有云:“學詩如參禪,慎勿參死句;縱橫無不可,乃在歡喜處。又如學仙子,辛苦終不遇;忽然毛骨換,政用口訣故。居仁說活法,大意欲人悟,豈惟如是說,實亦造佳處;其圓如金彈,所向如脫免。”“脫兔”正與“金彈”同歸,而“活法”復與“圓”一致。圓言其體,譬如金彈;活言其用,譬如脫兔。茶山二句即東坡《次韻歐陽叔弼》所謂:“中有清圓句,銅丸飛柘彈。”觀《謝幼槃文集》卷一《讀呂居仁詩》: “吾宗宣城守,詩壓額謝輩④。居仁相家子,哦詩亦能事。自言得活法,尚恐宣城未”,則東萊雖有取於謝玄暉語,而尚以為玄暉所行不逮所言也。章冠之《自鳴集》卷四《送謝王夢得借示詩卷》:“人入江西社,詩參活句禪”;“參活句”即茶山句之“勿參死句”,蓋以此為“江西社”中人傳授心法。東萊借禪人“死語不離窠臼”話頭(參觀《五燈會元》卷十二曇穎達觀章次),拍合謝玄暉“彈丸”名言,遂使派家有口訣、口號矣。其釋“活法”雲:“規矩備具,而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不背於規矩”;乍視之若有語病,既“出規矩外”,安能“不背規矩”。細按之則兩語非互釋重言,乃更端相輔。前語謂越規矩而有沖天破壁之奇,後句謂守規矩而無束手縛腳之窘:要之非抹殺規矩而能神明乎規矩,能適合規矩而非拘攣乎規矩。東坡《書吳道子畫後》曰⑤: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其後語略同東萊前語,其前語略當東萊後語。陸士衡《文賦》⑥:“雖離方而遁圓,期窮形而盡相”,正東萊前語之旨也(參觀《管錐編》1193—1194頁)。東萊後語猶《論語?為政》所謂“從心所慾不踰矩”,恩格斯詮黑格爾所謂“自由即規律之認識”⑦。談藝者嘗喻為“明珠走盤而不出於盤”、或“駿馬行蟻封而不磋跌”、甚至“足鐐手銬而能舞蹈”(參觀《宋詩選注》蘇軾篇註3、4,又楊萬里篇註24、25,《管錐編》149頁、1197頁、又《增訂》17頁)。康德言想像力有“自由紀律性”⑧,黑格爾言精神“於必然性中自由”,是其大義。以此諦說詩,則如歌德言⑨:“欲偉大,當收斂。受限制,大家始顯身手;有規律,吾儕方得自由。”

希勒格爾嘗言韻律含“守秩序之自由”⑩。黑貝爾語尤妙⑾,謂“詩家之於束縛或限制,不與之抵拄,而能與之遊戲,庶造高境”。近人艾略特雲⑿:“詩家有不必守規矩處,正所以維持秩序也。”均相發明。 《晉書?陶侃傳》記謝安每言:“陶公雖用法,而恆得法外意”;其語亦不啻為談藝設也。 (438—440頁)①《艇齋詩話》:宋曾季貍撰,一卷。呂東萊:呂本中,字居仁,學者稱東萊先生,宋詩人。孫子:孫武,春秋時兵家,著有《孫子》十三篇。 ②陳起:字宗之,南宋書坊主,刻《江湖小集》等書多種。 ③曾茶山:曾幾,號茶山居士。有《茶山集》八卷。 《謝幼槃文集》十卷,宋謝逸撰。 ④宣城守:謝朓,字玄暉,官宣城太守。顏謝:顏延之,謝靈運,與謝朓南北朝時宋詩人。

⑤東坡:蘇軾號東坡居士。吳道子:吳道玄字,唐畫家。 ⑥陸士衡:晉陸機字,文學家。 ⑦思格斯:十九世紀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理論家。黑格爾:十八、九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⑧康德:十八世紀末期、十九世紀初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⑨歌德:十九世紀初德國詩人。 ⑩希勒格爾:十八、九世紀德國文學藝術家。 ⑾黑貝爾:十九世紀德國詩人。本書又譯為“赫貝爾”。 ⑿艾略特:英國詩人、批評家。 這一節講創作要講究“活法”。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處女比安靜,脫兔比行動迅速。一靜一動,變化不定,即指靈活。 曾幾講“學詩如參禪”,指詩人在生活中有所感觸,就抓住這種感觸來作詩。像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錢先生《宋詩選注》評:“這首詩裡的'留'字'分'字都精緻而不費力”;第四句參看白居易的《前日〈別柳枝〉絕句,夢得繼和,又復戲答》:“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這裡“留酸軟齒牙”,“留”和“軟”寫出生活中的一種感觸。

“分綠”又是一種感觸。 “閒看兒童捉柳花”,這裡又有一種感觸,感觸到看兒童捉柳花的活潑可愛。抓住生活中的這種感觸,寫成詩句,這就好像參禪了。參禪分死活,像楊萬里抓住生活中的感觸來寫,就是活句。再像白居易的“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感嘆自己已經失去童年無法追尋了。這又是一種感觸,抓住這種感觸寫出來,也是參活句。倘作者沒有自己的感觸,抄襲別人的話,就不是參活句了。 “縱橫無不可,乃在歡喜處。”有了自己的感觸,不論怎樣說都可以。像白居易那樣說可以,像楊萬里那樣說也可以。 “乃在歡喜處”,應該是在有感觸處。 再說像學仙那樣,“辛苦終不遇,忽然毛骨換”,成仙了。這正如楊萬里《荊溪集序》:“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學之愈力,作之愈寡。”這就是“辛苦終不遇”。

後來覺悟了,“是日即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 “步後園,登古城,採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去而後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這就是“忽然毛骨換”了。懂得了詩從生活中來,在生活中有了感觸,把它抓住就寫成了。方東樹《昭昧詹言》:“玄暉別具一副筆墨,開齊梁而冠乎齊梁”,所以說謝朓“詩壓顏(延之)、謝(靈運)。”又稱: “玄暉自云:'圓美流轉如彈丸。'”這就是“譬如金彈”。這裡指出活法說勝過彈丸。 因為彈丸說講詩的圓美流轉,就詩的藝術成就說。活法講詩的感觸,有了感觸才能寫詩,才有詩的藝術成就,所以活法更重要了。沒有對外界事物的感觸,說人家已說的話,沒有新的意境,沒有新的藝術手法,這叫落入前人的窠臼,所以說“死語不離窠臼”。

講活法,提到蘇軾《書吳道子畫後》:“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錢先生在《宋詩選注》蘇軾篇裡說: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義,用蘇軾所能了解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用近代術語來說,就是:自由是以規律性的認識為基礎,在藝術規律的容許之下,創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動。這正是蘇軾所一再聲明的,作文該像“行雲流水”或“泉源湧地”那樣的自在活潑,可是同時應很謹嚴的“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這裡就談到“規矩備具,而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不背於規矩”了。 錢先生引陸機《文賦》:“雖離方而遁圓,期窮形而盡相。”在《管錐編》1193頁裡作了發揮:“離方圓以窮形相”即不囿陳規,力破餘地,……西方古典主義以還,論文常語如:“才氣雄豪,不局趣於律度,邁越規矩,無法有法”;“規矩拘縛,不得盡才逞意,乃縱心放筆,及其至也,縱放即成規矩”;“破壞規矩乃精益求精之一術”,均相發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