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茅盾散文集

第160章 致汪敬熙

茅盾散文集 茅盾 705 2018-03-18
敬熙先生:來信及“短文”均悉。因要早些發表,以便大家研究討論,故擅自排入通信欄裡了。這一點,萬望原諒。 我對於尊論各條有點不同的意見。簡單陳說於下。 一、“心心念念在一種主義”,未曾下筆,先已打定腹稿,定要做一篇“新浪漫”作品:像這樣子,誠然不免先生“新鐐銬”之譏。但如果為要打破“舊鐐銬”,因而向慕新的某種主義,把新主義的精神融會了自己的心情,創造他自己的作品,這新主義便不是鐐銬了。譬如自然主義的本家是法國,俄國、德國的自然主義作家明明是受了法國自然主義的影響,然而法國的自然主義並不變成“新鐐銬”,俄、德的作家也產出不朽的作品來了。這不是眼前現成的例麼? 二、“為人生的藝術”云云本關係於各作家本性之所近;人道主義是從真心裡發出來的,不是“慈善”可以假做。懷抱人道主義者的小說或得〔許〕做得不好——成了“勸善書”——這只是藝術手段有高低的緣故,決不是人道主義害他。先生以人道主義為“新鐐銬”,我以為未免太過分了。

三、近來多短篇,很有人不滿意,(請參看本刊上普通信譚國棠君的話);然而這恐怕也是時機未成熟的緣故,不見得是自要“自設一個專做短篇的桎梏”。再者,做長篇小說也須得相當的閒暇時間;據我個人所知,現在的創作者大都忙於生活問題,並不能專心去做長篇。先生說他們自要新鐐銬,太冤屈他們了。 “扶得東來西又倒”,誤會新思想的人很多,我們都已看見的了;文學上的主義……人道主義……短篇小說……三者本不是不可學的,但是給人一誤會,象汪先生所說的,把他們做成了“新鐐銬”,自然要有多少的流弊了。汪先生既然見到這層,想必終有些原委,只是我的見聞有限,覺得這三樣的新鐐銬,遠不如舊的那樣實在而堅牢! 記者雁冰〔一九二二年三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