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推背圖中的歷史

第40章 第三十九象八年抗日及日本投降的預言

推背圖中的歷史 雾满拦江 3752 2018-03-18
像三十九壬寅巽下兌上頤 讖曰: 鳥無足,山有月。 旭初升,人都哭。 頌曰: 十二月中氣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羅。 一聲聽得金雞叫,大海沉沉日已沒。
金聖嘆老先生解釋這一象的時候說:此象疑一外夷擾亂中原,必至酉年始初平也。 這位老先生啊,看到個雞字就想起酉年,不過也難怪,他老先生又不是神仙,怎麼會知道若干年後中國的版圖竟然會是一隻威武的金雞形狀呢?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金聖嘆先生不知道,那盛唐時代的李淳風和袁天罡怎麼又會知道? 所以這一象——還是不管真假不論真偽,我們只當這一像在這裡就好了,再細追究下去會把我們累到吐血的。吐血沒有關係,但是只吐血卻仍然找不到答案,那又是何苦?

鳥無足,山有月,這裡是一個“島”字,這個謎語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夠猜到,難度實在是有點不高。 旭初升,人都哭。這讓我們想起什麼呢? 沒錯,日本侵華戰爭! 這場戰爭的餘痛至今仍停留在我們的心裡,這場戰爭的創傷至今未能癒合。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這場戰爭整整打了八年,是我們所熟知的八年抗戰。但實際上,這場戰爭只是更早那一場百年戰爭的繼續,是中國人民花費了整整三代人的時間以維護民族尊嚴與獨立的過程。 百年戰爭! 之所以這場戰爭持續了百年,是因為我們輸在了開始,起跑線上的舉足不前讓我們整個民族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百年的時間用來挽回我們的一個錯誤! 這個錯誤是什麼? 是我們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倒幕運動相競爭。

日本,那個為重重危機所環繞的島國居民,從盛唐時代他們始終是我們的學生,他們一直在努力學習,並力圖超過他們的老師。為此他們甚至曾經全盤照搬了中國式的皇權文化,這一文化至今還為我們自己津津樂道,但是日本人很快發現了更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 西方的現代人文思想與科技。 而對中國人來說,這就意味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 但這一認識並不為當時的國人所接受。曾經一度,敢於提到美利堅、葡萄牙或是比利時這些國家的名字都會引發滅門血案,因為國人不相信世界上會存在著這些國家,不承認除了大中國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 當日本人丟棄了困擾著他們的中國式皇權文化,轉而實行全面西化的時候,中國人提出了“中體西用”的口號,再一次堅決地拒絕了西式文明的入侵。

於是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用西方的現代思想與技術重鑄日本精魂。 於是中國人開始了洋務運動,將現代科技整合在舊有的皇權體系之下。 二十年過後,這一場競賽終於在一個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展開了對決。 朝鮮! 中國的藩屬之國。 強大起來的日本已經多次意欲染指這一已經隸屬於中國上千年的鄰邦,這一力量促動了朝鮮金玉鈞與洪英植所發起的朝鮮式的“明治維新”,以期藉此永久性地擺脫中國,保守派閔永駿在這起事件中滿門被殺,朝鮮國王李熙倉皇逃出宮外。而這起事件的最終結果以袁世凱與日本的浪人劍客決戰於王宮門外,最終挫敗了日本劍客的陰謀為止。 但這只是一個過程,或只是一個不祥的開端。 當中國再度為權力遊戲所迷醉的時候,日本人出動了兩千餘人,悄無聲息地佔據了朝鮮。中國的海軍奉命趕去鎮壓,但是沒有人知道,朝鮮事件只是一個圈套。

一個引誘中國海軍入彀,意欲將其一舉殲滅的圈套。 甲午海戰! 就在這一背景下爆發。 二十年的競技終將決出結果,就在海上,就在此時。 陷入了日本海軍埋伏的北洋水師被動地與日本海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而戰鬥的結果卻早已在二十年前就注定了。 北洋水師十一艘戰艦全軍覆沒,大清帝國也於此時失去了它的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二點三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此後中國陷入了絕望與悲觀之中,直到清室退位。 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罷手,對於這個島國來說,勝利不過是剛剛開始。 他們繼續向前挺進,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和民族,他們的腳步跨過了朝鮮,進入了滿洲。 為了勝利,他們需要戰爭。 為了戰爭,他們需要理由。

已經淡出國人視線的滿清皇室再度浮出水面。 愛新覺羅·溥儀。 滿洲帝國的皇帝——他就是這樣稱呼自己的。 大批的日本農民從北海島那貧瘠的土地遷往滿洲——他們這樣稱呼中國的東北地區,他們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新希望與新夢想,此後二十年,他們終將得到這一切,並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東北的經濟在復蘇,這給了日本人以更強烈的自信。 還有冒險的衝動與慾望。 這一慾望遭到了來自於日本內閣的嚴厲彈壓,至少在一段時間裡,中國與日本進入了相安無事的狀態之中。 中國人希望繼續把這一狀態保持下去,因為我們需要時間。蔣介石的軍隊正和中央蘇區的紅軍展開激烈地絞殺,雙方都希望儘早地結束這一過程,以便能夠應對來自異族的挑釁。

打破均衡的力量始終存在,更何況這一均衡又是如此的脆弱。 大正天皇的駕崩和穩健派內閣首相西園寺公望被暗殺,宣布這一平靜時代的結束,而乃木希典將軍的高足昭和天皇即皇位,則標誌著又一個時代的來臨。 戰爭的時代。 甚至是那麼的急不可待! 一顆無法查明源頭的砲彈擊中了一輛日本卡車,這件事情是如此之小,小到了國內的報紙甚至沒有必要提起的程度,但它卻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佔領長城以北地區的最好藉口。日本人的一點九萬關東軍立即行動,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裡,日本軍隊已經佔領了全部的東北地區。溥儀的“首都”遷往了長春,並改名長春為新京。 包括張學良的東北軍在內的十九萬中國部隊卻一槍不發退入了關內。 這種情況進一步強化了日本人的信心,這種鼓勵的效果是日本在摧毀上海閘北地區中國軍隊的抵抗中心之後,進一步對中國東海岸最大的港口進行蠶食。比之於東北,他們更需要這些。

他們需要全部的中國。 他們所需要的甚至比全部的中國還要多。 中國似乎仍然需要時間。 需要更多的時間。 可還能有多少時間給中國? 沒有時間了。 因為七月事件已經來臨。 這就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七七事變”。 盧溝橋! 日方就兩名失踪的日本士兵與中國軍方進行了強硬的交涉,沒有人知道那兩個日本士兵在哪裡,中國人甚至無法確定他們的存在。但這不足以構成讓日本人作出讓步的理由,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一流的先進武器及裝備,這是中國軍隊所無法比擬的,甚至早在日本人來臨之前,寒冷與飢餓就已經擊潰了中國人。 負責守護北平的中國十萬軍隊所遭遇到的正是這種情況,他們那拙劣的武器無法與華北的八千名日軍相抗衡,抵抗只能成為像徵性的,不足一個月北平淪陷,而在此之前的四天,天津大學區就已經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戰火繼續蔓延。 日本人集合了五萬之眾發動了著名的“淞滬會戰”,而蔣介石則將他近乎全部的精銳佈置在上海一帶,這是由德國教練訓練的二十萬全德新式裝備正規軍,蔣介石渴望贏得這場戰役,不僅是他,整個中國,整個華夏民族都需要贏得這場戰役。 但是蔣介石失去了他最精銳軍隊的百分之六十。 僅僅在十天之內,上海與南京相繼陷落,十五萬國軍放下武器退入城中,但是他們最終還是把血灑在了這片土地上。 連同十五萬平民百姓。 史無前例的大屠殺! 在南京! 平漢鐵路沿線,中日雙方的軍隊進行了殊死的血搏,但這次血戰仍以中國軍隊失利而告終,保定遭受到了三萬日本正規軍的屠殺與洗劫。 戰爭令中華民族陷入了絕望之中,苦難如揮之不去的煙雲籠罩在民眾的上空。一個已經不知道姓名的徽州女童在她的日記上這樣寫道:今天,我看見蘇地來的難民,到我徽州的不少。我說,很可憐,難民夜裡睡的是稻草被,一日三餐,也沒有一餐飯。難民也是沒有法子,但是見他們這樣痛苦,不由我的眼淚,也就掉了下來。唉……

隨後,日本人的飛機出現在歙縣上空。 日本人步步挺進,踏著中國人流不盡的鮮血。 似乎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他們。 中國的首都被迫遷往漢口。 曾為中國革命流血的汪精衛突然出現在南京,和日本人在一起。 汪偽政府的成立對於中國的抗戰事業是一次沉痛的打擊,因為汪本人是孫中山先生臨終前的遺囑託付人,他的到來使得日本人欣喜若狂。現在日本人不再為他們那拖得過長的戰線而發愁了,汪精衛為他們帶去了幾百萬的漢奸隊伍。 這是一支超過日本在華軍隊總數幾倍以上的隊伍。 中國的抗戰霎時間陷入了低潮之中。 就在這時,於日本人的後方爆出了一場令國人為之振奮的規模性戰役,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由林彪率領的一個師在山西平型關殲滅日本的二十一旅團一千多人。

事實上,這是最為艱苦的戰爭相持階段。 為了贏得這場戰爭,中國人不惜挖開了黃河,淹沒了相當於意大利國土面積的地區。但是洪水並沒有起到阻止日本人的效果,日本人以其始終如一的強悍戰爭力量,奪取了漢口,接著是廣州。 蔣介石的中央政府退守西南。 有必要重新檢討此前的戰略了,蔣介石這樣認為。 他開除了曾經最讓他信任的德國顧問,遣散了意大利空軍軍官,事實上後者始終未曾獲得過信任。 美國和英國的顧問出現在蔣介石的身邊,這預示著中國終將與同盟國站在一邊。中國遠征軍進入了緬甸,並在那裡與英國軍隊共同抗擊日本人。 從此戰爭已經不再局限於本土之內。 十二月中氣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羅。 太平洋戰爭的結果直接影響著中國國內的戰局,這是日本人未曾預料到的。 殘酷的廝殺一年一度,從歐洲到北非,從中東到東亞,日本人終於得到了他們所想要得到的,但此時卻是他們最不需要的。 他們渴望戰爭,因為他們渴望勝利。 他們得到了戰爭,並與此同時得到了失敗。 一聲聽得金雞叫,大海沉沉日已沒。 從此他們知道戰爭並不僅僅意味著勝利,但當他們知道這些的時候,一切都已為時過晚,廣島和長崎的兩枚原子彈徹底宣告了這個民族的宿命。 他們,終究只不過是島民,無論他們是否願意接受,但事實的確如此。 而中國人,終於贏得了這場慘烈的百年戰爭。 並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