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馮友蘭人生智慧書

第62章 薄則於人,善用內心尺度

馮友蘭人生智慧書 王艳 1428 2018-03-18
每人內心都有衡量行為的一把尺,隨時都在使用它來衡量別人和自己。 ——“忠恕” 人是感性的動物,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去對待事物,往往處理事情,馮友蘭先生說:“每個人內心都有衡量行為的一把尺,隨時都在使用它來衡量別人和自己。”但很多時候,人們內心的尺是和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可以隨意變化的,尤其是在衡量自己和他人時,尺子總是會出現巨大的差異,完全就是兩套截然不同的衡量標準。 一位哲學家在海邊目睹一條船遇難。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他痛罵上蒼不公道,只因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這條船,竟然讓眾多的無辜者受害。當哲學家正陷入這種苦惱之際,他發覺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圍住,原來他站的位置距離螞蟻窩不遠。這時,有一隻螞蟻爬到他身上並叮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腳踩死所有的螞蟻。天神在這個時候現身,並用他的拐杖敲著哲學家的腦袋說:“你既然以類似上蒼的方式對待那些可憐的螞蟻,難道你還有資格去批判上蒼的行為嗎?”

這位哲學家如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一樣,對別人的要求遠遠超過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在評判別人時,總能頭頭是道,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可是當自己身陷其中,成為當事人時,就忘記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話,犯了與別人同樣的錯誤。表現在工作中,一方面是用放大鏡來觀察他人的行為,說三道四,評頭論足;另一方面卻故意漠視或放縱自己的行為,毫無標準可言。 很多時候,人們習慣了用自己想像中的尺,去衡量別人的行為,卻忽略了每個人心中的尺並不一樣,拿自己的尺去衡量別人未必合適,何況有時那是連自己都無法達標的尺。不妨將高高舉起的、衡量別人的尺粗化一下,試著放低對別人的要求,適度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切就會變得圓滿很多。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和許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許多被人認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十分奇怪卡耐基的想法:“我真搞不懂,你怎麼能忍受那些怪人呢?他們的生活與我們一點都不一樣。”卡耐基回答:“他們的本性和我們是一樣的,只是生活細節上難以一致罷了。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戴著放大鏡去看這些細枝末節呢?難道一個不喜歡笑的人,他的過錯就比一個受人歡迎的誇誇其談者更大嗎?只要他們是好人,我們不必如此苛求小處。”

卡耐基不愧是人際關係學大師。其實,人往往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優點與缺點共存,美麗與醜陋俱在。與人相交,要看好的方面,至於一些小節,諸如生活習慣之類,大可以“視而不見”。 服裝界有名的商人史瓦茲是一個“薄責於人”的經營者,他的成功就和這個品格有莫大的關係。史瓦茲剛入服裝行業的時候,有一次他拿著樣衣經過一家小店,卻無緣無故地被店主譏諷嘲笑了一通,史瓦茲並未反唇相譏,而是誠懇地請教。店主觀點獨特,史瓦茲大驚之下,願高薪聘用他。原來這家小店的店主居然是一位極其出色的服裝設計師,只是因其自詡天才、性情怪僻而與多位上司鬧翻,一氣之下發誓不再設計,改行做了小商人。史瓦茲弄清原委後,三番五次登門拜訪,誠心請教,這位設計師憤然拒絕,出言不遜,史瓦茲毫不氣餒,常去看望他,終於和他成為朋友。這個人後來進入了史瓦茲的服裝公司,幫助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服裝帝國。

每個人的個性、特點不同,任何時候都不要以自己的標準苛求他人,求大同存小異,才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所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將心比心,自己不想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強求別人去做,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的生活氛圍就能輕鬆得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