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香港電影夜與霧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擂台的異代打法

香港電影夜與霧 汤祯兆 1473 2018-03-18
我當然知道今天郭子健及鄭思傑的《打擂台》,和1983年黃志強的《打擂台》無甚關聯,前者嚴格來說連“擂台”戲也不存,只有梁竟祥(黃又南飾)及叢生猛(歐陽靖飾)練習試招的短短片段。但隨著出品人劉德華不斷在人前人後,把《打擂台》描述成一出香港電影的隱喻作品,我想把兩出不同時代卻同樣火氣盎然的港產片並置齊觀,那又不無一定的閱讀趣味在內。 是的,劉德華把電影中的打擂台精神,套用在演藝圈一輩人身上,大家四海漂泊不斷磨煉自己,為的就正是上場比武。把《打擂台》的情節,對照起今天的電影業界而觀,其實真的不難對號入座。尤其在打擂台的安排上,電影安排要有數万元的報名費才可以參賽,而當“羅新門”好不容易才湊足費用,他們又被在外私鬥的條約逐出參賽名單——凡此種種,或明或暗均已清晰隱喻出今天香港電影工作者的難處,要嘗試進入內地的龐大市場,既要受到資金財政上的掣肘,同時亦面應付種種難以名狀的不合理條例刁難(由《無間道》到《大搜查之女》,版本的種種改動已充分說明行路難的壓力)。此所以羅新(泰迪·羅賓飾)的臨終提點:要打擂台在哪裡打都可以!化成為結局高潮在羅記茶樓的挑戰對決,恰好說明本地市場同樣可屬兵家必爭之地,不一定要北上大擂大鼓才是唯一出路。阿成(陳觀泰飾)及阿淳(梁小龍飾)的“手足相殘”,固然隱喻了本地電影業的千瘡百孔百廢待興,但人前人後成為金句的“過多幾廿年你就會明喇!”(陳惠敏飾演的龐青語),通過郭子健的表述(他在訪問中指出對白來看一名已逝的舊同事口中,而同事竟然是一位粵語長片的配角演員,名為潘池),恰好點明在銀幕上演出的光環作用。那肯定不可以解決現實中的任何問題,但通過擂台上血脈沸騰的潛能透支,喻作演員人生高潮的擬定底片——清楚道出只有身處其中的人(習武vs演戲),才會知道上場登台的鴉片作用。 《打擂台》最動人的一句對白,我認為乃出自羅新口中的此言:“練武從來不是用來強身健體,要強身健體可以跑步或踏單車,習武就是要克敵制勝。”當中正好指出,行內人對叫好又或是叫座的潛在心理訴求,擂台固然是英雄地,菲林何嘗不是——鐵證如山,那正是業界與生俱來由心底里湧上來的一團火。

正是這團火,把2010年的《打擂台》與1983年的《打擂台》聯繫起來。當年黃志強早已憑《舞廳》(1981)證明駕馭動作類型片的能力,處女作叫好又叫座,票房接近400萬,排當年的17位。 1983年的《打擂台》借類型包裝玩未來機械廢墟奇異片種,很明顯屬眼高手低之作,但也正因為導演一份不甘平庸的暴烈狂氣,才得以留下在港片影史中難得一見的“山寨科幻cult片”(1983年的《打擂台》票房慘敗,只得約100萬的收益,排90位)。我認為兩出電影最大的內在脈絡,就是在不對應的電影市場環境中,挑戰四周拍出大家難以猜量及前所未見的港片異種來。 1983年屬《最佳拍檔大顯神通》、《奇謀妙計五福星》及《A計劃》混戰的年代,三片合共已佔去超逾6000萬的票房,市場上一切欣欣向榮,百分百屬香港電影醉生夢死的黃金歲月。反過來近年的港片市道低處未見低,針對本地市場而發的中小型製作益發前無去路,而合拍片又掏空了港片道地神韻,《打擂台》的破格降臨,不啻是逆境發聲的最佳明證。其實兩者均充分說明了一重要事實——無論處於順流逆流,反叛時勢的破格之作必須存在,否則市場業界就會乾枯死寂。黃志強當年不甘受《舞廳》成功的掣肘,大膽走出越界的一步,我們當然也不能預知後來他憑《無字頭4殺手》打開好萊塢的市場。今天郭子健及鄭思傑猶在為個人的電影事業掙扎,但也因正為當中的火氣迫人,同樣可以令人期待未來種種的不確定風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