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香港電影夜與霧

第16章 第十六章“出師未捷好回鄉”的逆向想像

香港電影夜與霧 汤祯兆 1305 2018-03-18
《麥兜響噹噹》惹來最鬧哄哄的話題,是大家一起去熱切分析為何它可以在內地大受歡迎。是的,它好像排除了需要“去香港化”才可以打進內地市場的前設定見,在某程度上《麥兜響噹噹》保留了香港特色,也是反好萊塢化的精神延續(可參看我在《香港電影血與骨》中的分析)。 在內地的博客上,有人借麥家碧的說話指出:一旦麥兜在比武中取勝,那就成了《功夫熊貓》了;由此引申而認為,今次《麥兜響噹噹》之所以在內地受歡迎,也正好因為它可以保留“港味”。但其實在內地上映的《風雲決》及《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也是由港人任班底)的票房反應也不遜色,看來“港味”存在與否,與港產動畫是否在內地受歡迎的聯結關係,並不如表面上所見的直接對應。

我認為今次《麥兜響噹噹》的北進成功,很大程度是提供了一重異化的想像空間給內地觀眾。電影只有八十分鐘,而過了二十分鐘麥太和麥兜才開始離開香港上武漢,加上比武的處理基本上是用反高潮的效果來擊潰一般觀眾的期盼,顯然易見地電影所描繪的內地圖像重虛筆而輕實寫。不要忘記,即使在另一軸線的麥太,她在內地打拼的經驗也詩意地帶過,電影利用的策略去誘發想像(住廉價賓館、吃即食麵充飢及孤身上路的落寞),好讓觀眾把個人經歷的身心疲憊投射在麥太上。是的,《麥兜響噹噹》根本沒有認真探討北上的意圖,麥太及麥兜的短暫北上歷程,正如文本所言的雙重意思——時勢所迫(對麥太及麥兜而言,對本地電影/動畫業而言)均一矢中的。 但電影清楚指出,一切的北上不過是為了回鄉鋪路,想像中的北上尋根之旅,反諷地原來通過老祖宗(麥子仲肥)發明的顯靈,才提醒原來大家的根從來就在老家,對麥太及麥兜來說也就是出發地大角咀。而麥太出師求捷(在家鄉開雞店),以及麥兜上山求情(受道長扮熊寶弟弟照顧自己而感動因而認真學推手),同樣在常人眼中以失敗告終(雞店迅即關門,而麥兜在比武中也落敗)——換句話說,也就是必須通過離去,才明白母地/故鄉的真正含義。

這一種逆向追尋其實甚有意思,北上本來為勢所迫,乃現實功利性的考慮,但過程中卻體察到精神層面上的文化根源(麥太及麥兜都是在見到祖先發明後“頓悟”),但卻明白到根源就在老家,精神根源根本就沒有地域限制,在老家才可以徹底發揮所長(麥兜終於開食肆)。上述的流徙吃苦經歷,其實又豈止於北上的“港燦”所獨有——它根本就是內地千千萬萬由鄉入城的同胞心曲!正因為對照懸殊(連香港也令人感到暮氣沉沉非走不可,何況其他發展得更不如香港的內地二線市鎮鄉郊),於是電影中的“大角咀”反過來就成了內地觀眾的故鄉投影,從而把他們的逆向想像實體化了。 這正是《麥兜響噹噹》的成功之處,你可以從幕後班底對精細場面的建構策略來看出端倪。不用置疑大家都看到今次動畫的專業製作水平,遠超乎過去兩集,尤其在宏觀實景的打造上,看得出工筆構思的差異來。麥太及麥兜在出關路上,上車過大橋出關全是實景交代,反之在內地部分最大的兩個場面:一是清明上河圖的重構,二是壩頂上的虛擬賽場,兩者均以工筆寫幻境,處理上明顯和交代“故鄉”時大異其趣。那恰好暗地裡回應了“好回鄉”的定位:北上打滾五光十色浮金滿地,但在眩目迷色背後,令人可誦可憶的仍是細節分明紋理清晰的“故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