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唐魯孫系列·大雜燴

第12章 閒話故都年景

唐魯孫系列·大雜燴 唐鲁孙 5470 2018-03-18
在早年農業時代,每年一交臘月就該忙過年啦。北京有句諺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又說:“送信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總而言之,各行各業喝臘八粥,就要清厘人欠欠人的新舊賬目了。 自古流傳,臘月初八那一天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證道的佛日。佛門弟子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就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中國民間喝臘八粥,始於漢武帝時期。到了盛唐,臘月初八稱為臘八節,過臘八啜粥的風氣曾盛極一時。清朝康(熙)乾(隆)時期,天下承平已久,除了熬臘八粥供佛外,乾隆踵事增華,把熬臘八粥視為一個大典,每年都要指派近支王公大臣,在雍和宮監視熬粥,供佛之餘,分送皇帝及各宮后妃去吃,名日“尚膳”;並且要頒賜近支王公臣僚。說是吃了這種臘八粥,一年之內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熬製臘八粥的習俗,大江南北、黃河兩河各省好像都很普遍。不過北平許多夠資格戴紅頂子的官宦人家,因為要把自己熬的臘八粥進供內廷,誰也不敢馬虎。拿我喝過最考究的臘八粥粥料來說,共有糯米、小米、高梁米、黍米、苡仁米、玉米糝、大麥仁、紅豆等八種。其中苡仁米要挑去中間米糠,紅豆要洗成豆沙。粥裡用的粥果,除了乾百合、幹蓮子可以混入鍋內同煮外,其他六種粥果,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去殼退翳、棗子除核,可跟紅糖另放,喝粥時自取。熬粥的水要一次放足,不能再加。棗子剝下的棗皮用水煮開將豆沙稀釋攪勻,如果放得多少適當,則粥呈深藕粉色,啜喝起來,色香俱佳,方算臘八粥的上乘。 過年應買的東西很多,但也不外是過年應用吃食物品、鞋帽衣飾等等。談到過年吃食,以:北平來說,各商號舖戶最早昀雖然正月初六就開市大吉,可是所賣都是隔年宿貨;總要過了燈節,才進新貨正式做買賣呢!大飯莊子過完年開市最晚,有的要到正月底才開座。一則因為爐灶用了一整年要好好整修一番;二則灶上紅白案子師傅,只有過年歇官工,紛紛回原籍過年,所以不能太早開座。至於過年不休息照常營業的叫“連市買賣”,那是少之又少了。照以上情形來看,手頭寬裕的人家,預先準備個半月二十天食品的,視為理所當然。這筆費用,可就相當可觀了。

至於衣著方面,一家男女老少過新年,換新鞋是不可少的。北平老媽媽有句老話,說過年穿新鞋踩小人,免得人在背後嚼舌根子。過年換新衣戴新帽,只是小孩而已。至於大人們,北方民情相當樸實,衣服的款式,幾年也不會變樣,不像現在忽長忽短、時肥時瘦,年年花樣翻新。除了豪門巨富閨秀,要做幾件新衣服誇耀一番外,一般人家婦女,都有所謂家常穿的衣服和做客穿的衣服,把放在箱子裡的做客衣服拿出來穿,再買幾朵絨花戴在頭上,也就可以對付著過年啦。 中國人過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酬神祭祖。早年每個家庭大都信奉佛教,一年四季受佛祖庇佑,年終歲暮,自然要仰答天麻,並為來年祈福。過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平日家人寄食四方,你東我西,到了歲末除夕總要趕回家來闔家團聚,此時慎終追遠告祭先靈是最恰當了。北平中等家庭都有幾堂祭器,這種祭器都是廣錫製造,底下是水碗(取其溫暖菜餚不涼),碗蓋做成魚質龍紋,雞群鳳飾專供祭祀之用,每年只用一次,至於供乾鮮果品的基卣樽甌,都要洗拭乾淨。

敬天祭祖自然步不了香燭,平素不燒香的人家,過年也要多燒幾炷香,多數由除夕起到十七日送神止,共燒十八天。除夕說是諸神下界,訪察人間善惡,所以除夕還要另外點一座通宵香鬥。北平各大香燭鋪全能訂做,鬥高四尺多,每節要用金銀彩紙打箍,鬥盤分成若干小格,裡面放的都是青精玉芝馥郁酗辭的香料。香鬥從除夕子正點燃,要到元旦午正燒完,才算真材實料。天地桌前枝長可逾丈,粗過拇指的子午香,一枝接一枝,要點到正月初八順星、撤供桌,才能中止。祖宗神主喜容前一枝麝臍蘭熏的藏香,更增加了除夕祭祖時莊嚴肅穆的氣氛。此外大雙包小雙包的各種蠟燭,百速錠五封裝十封裝的還有散把兒香若干包,大約酬神祭祖才能夠用。除了藏香要特地跑一趟白塔寺或雍和官,跟廟裡喇嘛購買外,這些香燭要在祭灶以前跟香蠟鋪定妥。否則臨時現買,香不干、蠟不固,豈不大煞風景;甚至一年之內,遇事都不會順心如意的。

從前過年掃房也是一件大事。早先老年人避忌太多,過了臘月二十就不准掃房啦,那一天是土王用事,也不能動土啦。所以哪一天掃房,要先翻翻《玉匣記》,官宦人家都有一本《玉匣記》,可以自己選擇適當的黃道吉日去掃。有些小戶人家自己沒有《玉匣記》,或者不認識字,那就要庥煩一下附近的油鹽店了。無論哪家油鹽店都有一本《玉匣記》,好像店裡還有一位專管《玉匣記》的同人,凡是左鄰右舍來請他選擇吉日,他能毫不猶豫照書上原文背誦如流,選個諸事大吉的好日子。現在《玉匣記》這本書,已經沒人知道,掃房吉日請教油鹽店,可能更是大家聞所未聞了。 北京為過年清潔大掃除,不要別人來檢查,自己做得就非常徹底。首先要把牆上掛的字畫房鏡,拿到院裡拂拭乾淨。桌幾櫥櫃放的古董文玩,以及一般使用器皿物件,一律拿到院裡該洗的洗,該擦的擦。把整個屋子騰空,一方面用長把雞毛笤帚掃房撣塵,一方面用鋸末子(北京稱木屑為鋸末子)和水,搜(讀如“守”)了一遍又一遍,把地掃得一塵不染(北京都是方磚地,很少用地板的)。再把琉璃門窗隔扇,擦得光可鑑人。然後搬出屋外的物件再一一放回原處,才算大功告成。北地冬寒凜冽,滴水成冰,就是用滾水來洗刷,一會兒工夫手指頭仍然凍得紅腫生疼。現在雖然事隔若干年,想起過去北京掃房的滋味,仍覺不寒而栗。

在清代各衙門的公務人員,既無星期例假,又無排日輪休,終歲辛勤。到了臘月二十以後,無論大小衙門,都要封印停止辦公,大家才能稍安喘息。在封印期間,有早經用空白公文加蓋“預留公文”小木戳,遇有十萬火急刻不容緩的要件,由有司禀承堂官後,可以權宜行事;等開印後,再補辦公文。大小衙門封印日期,整齊劃一,開印日期一律定為正月二十。繁忙的機關,過了初五,正月初六雖不開印,遇上緊急要公也自然要先行處理。有些閒散的冷衙門,雖然說是芷月二十日正式開印,可是懶懶散散不把正月過完,好像辦公還不能恢復正常呢!封印開印都要香燭供奉,磕頭如儀,燃放鞭炮,以示尊重國家典制。 各衙門的大印,都是官篆直紐,放在木裝印匣裡,封印時要用一塊杏黃或土黃色布,把印匣包起來,打上印結。從前當監印官的人,必須會打印結。所謂印結,系的時候,有一種特別技巧,看著印結是係得牢牢的,可是開印時用單手一抖,印結立開,既不准打死扣,更不准用兩手來解。從前官場迷信說,印結系死扣,不但衙門上下容易發生齟齬,對外行文更多阻礙。新正開印,如果監印官抖得漂亮,一揪就開,拿戶部比較闊的衙門來說,堂官送個十兩二十兩茶敬是很平常的呢!

筆者服務公職的時候,有一次轉勤交卸,給我監印的是位女性監印官,印結一抖而開,手法非常乾淨利落。我曾經問過她,何以會這種老古董手法。她說,她的父親當年在浙江布政司衙門監印,她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可惜當時事忙,沒能向她仔細請教,這種巧妙手法,現在可能已經沒人會系啦。 中國人無論南北各省沒有不喜歡放爆竹的,到了過年,正是普天同慶的好日子,更要大放特放一陣子。除夕祭祖,子正迎灶接種,元旦出行,這三掛長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越長越表示人財兩旺。冀察政務委員會時期,蕭振瀛是炙手可熱的人物,據說民國二十三年元旦出行,他在北兵馬司住宅放了一掛三十萬頭特製長鞭,足足放了半小時,把胡同里交通都斷絕了。普通最長的鞭是足十萬頭,三十萬頭鞭自然是特製品啦。過年北平除了東四西單鼓樓前,設有臨時賣花炮的大攤子外,零整批發鞭炮的反而是各大茶葉鋪。茶葉跟鞭炮根本扯不上關係,何以茶葉鋪發售鞭炮呢?筆者曾經問過若干老前輩,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來,現在恐怕更沒有人知道啦。

北平的花炮除了當地花炮作坊自製,近處來源是河北省的束鹿,遠則湖南瀏陽,廣東瓊州、雷州、三水。帶響的花炮,有雙響、天地炮、二踢腳、炮打燈、八角子、連升三級、平地一聲雷、炮打襄陽城等等;不帶響的有太平花、花盆、葡萄架、大金錢小金錢等等。小孩拿在手上放的,有地老鼠、滴滴金、黃煙、洋花等等。最巧妙的是花盒子,層數越多,盒子越大,價錢也最貴。當年城南游藝園元宵節必定放一次煙火花盒子,以娛嘉賓。最大的盒子圓徑有七八尺,高約兩尺有餘。所有火彩都折疊好,一層一層放在盒子裡,放起來萬斛繁星,雲煙萬狀。跟現在聯勤製造的高空煙火,巧心妙手,可以說各有千秋。 蜜供也是北平過年必不可少的點綴,天地桌,佛前,灶神前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灶王供只有三座而且比較矮小點外,其餘都是長近兩尺、五座算一堂的大蜜供。過年處處都要花錢,這三堂蜜供,當然所費不貲。一般有計劃的家庭,可以先到餑餑鋪上蜜供會,除夕之前保管一份幾一份兒用圓籠挑到家裡來。誰知分期付款的辦法,北平餑餑鋪早就行之有素了!

大人忙年,小孩在書房讀到臘月二十左右,老師分別回家過年,書房私墊也就放年假了。那時既無寒訓,又無冬令營這類活動,家長怕孩子們胡吃亂跑,於是給孩子們想出最好的行當,那就是寫春聯。在街頭巷口擺上一張條桌,安置好紙墨筆硯,就可以大寫特寫啦。年輕人好勝,你寫的黑亮光潤,我能真草隸篆四體皆備;你對聯用的詞句大雅宏達,我一副對聯另送橫批一幀。到了年根兒底下,每人懷裡都揣有幾文墨敬,恰好畫棚子開張,正好三朋四友逛逛棚子,以消永晝。 提起畫棚子賣的年畫,小孩沒有一個不喜歡的。用大張粉連紙拓印上色,無論大宅小戶都要買幾張點綴年景,不過貼的地方不同,有的貼在起居室臥房,有的貼在門房廚房而已。年畫始於何時,已無可考。當年國際考古家福開森博士蒐集明代年畫十多張。國劇大師齊如山先生收藏年畫中,就有康熙乾隆年間產品。同時齊如老鑑於這種鄉土風味極濃的古代民間繪畫藝術將近失傳,於是跟幾位同好,湊了一筆錢,把楊柳青、戴連增所存能印的底版,各印四五十張,分成若干份兒,大家保存起未以資留傳,,而垂永久。

據說我國出產年畫的地方只有兩處,一是天津附近的楊柳青,一是河北深州的武強縣。楊柳青的畫又叫衛畫,手工細膩,色彩鮮明,售價稍高,只在京津保定一帶行銷。武強的年畫雖然手工稍嫌粗糙,可是鄉土氣息極為濃郁,遠及西南的昆明各大城鎮,西北迪化附近地區,都有這種年畫在販賣。齊如老說,他在法國巴黎博物院看到中國各式各樣的年畫,有數百張之多。七七事變之前,南滿鐵路的博物館收藏的這種年畫也極豐富,當年跟齊如老一塊兒收集年畫的有汪申伯先生。據如老在世見告,汪先生早來台灣,那些年畫可能尚在保存,希望這些與民俗有關,歷史悠久的美術品,能在新年期間展覽一番。讓年輕一代看看早年的民俗畫,是什麼樣子,豈不是很有意義嗎? 談到拜年,除了小孩喜歡過年拿紅包外,成年人提到拜年,沒有人不頭痛的。北平商家拜年,比較省事,派徒弟們拿著名片各處投遞。各商號門口,都豎立一隻“謹登尊柬”的信筒子,片子往裡一投,就算人到禮數到,一天可以跑個幾十家上百家。一般官民人等可就不同啦,就是交往稀疏,一年見不上一兩次面的遠親故舊,過年一家家要去拜拜年,否則不是變成了斷絕往來了嗎?

凡是人家來拜年的都要回拜,門生給老師拜年,老師也要回賀,否則就算失禮。好在北平的規矩,除非至親好友可以到門不遞名片,徑自登堂人室外,凡是遞名片拜年者,一律擋駕不往裡請。在民國初年拜年,仍然多用騾車代步。坐在車裡連車簾都不撩開,將名片交給趕車的,他喊聲回事,門房有人出來迎接。車夫高舉名片,說“拜年道新禧”,門房接過名片也高舉,回說“勞步擋駕不敢當”,就算禮成。 北平城里城外地方遼闊,騾車走得又慢,從初一到初五要拜幾百家的年,要不是望門投帖,這個年豈不是要拜到元宵節嗎?因為這種投帖式拜年,完全是種形式。凡是交游素廣的人,想出了取巧辦法,開張清單交給子弟近親代為投片拜年,反正不往家裡請,彼此心照,永遠也不會穿幫的。有的人自己沒有車,各大街都有停放拉買賣的騾車的地方,叫“車口”,可到那兒去僱。講好了價錢之後,另外有兩件事情也要先行講妥。一是趕車的戴官帽(紅纓帽)要加多少錢,遞片子又要加多少錢。因為趕車的不戴官帽,彼此之間是買賣生意,一戴官帽,就有主僕之分了,所以得多加錢;代遞名片可以使坐車的免去上下車之勞,並且免去跟門房說若干廢話,自然要多加點錢了。這些都是故都昔年舊事,現在說出來不是十分可笑嗎? 從前古板人家,辭歲比拜年還重要。除夕請出喜容懸掛起來上供,算是給祖宗辭歲,然後長幼依序給輩分高年紀大的長輩磕頭辭歲。凡是未婚少年男女,都有壓歲錢可拿。給紅包都是堂客們的事,官客只有姑老爺舅老爺給紅包,因為他們是近親,而又穿堂入室,所以才封紅包給壓歲餞。不像後來爭奢鬥靡,不論男女長幼紅包滿天飛,讓一般拘於舊禮法的人家相形見絀,難於適應了。 清朝宮廷中,對於辭歲也非常重視。每年歲除,太陽一偏西,所有近支王公、勳戚寵臣,都要進宮辭歲。各宮也都準備好賞人的小荷包,花色有繡花、千金、緙絲、穿珠,羅紈締繡,爭奇鬥巧,全是官娥們精心之作。荷包裡有金銀小元寶、錢錠、如意,都不過黃豆大小,可是雕文刻鏤,技巧橫出,得之者無不視同珍異(袁世凱洪憲時期,曾經讓他的總管郭寶臣督造一批洪憲瓷,並仿照清廷原樣,訂鑄一批金錁子,後來都被收藏家以重價搜求。洪憲瓷因為數量多,市面上還偶或發現,至於那批小錁子,還沒來得及賞人,就被他的左右瓜分了)。大內辭歲,最遲日落之前一律離開宮禁。因為皇家知道,除夕家家都要祭祖,祭完祖才能闔家吃團圓飯,交了子正就不能再吃團圓飯了。除了特殊情形,宮裡絕不會留臣下們一同在宮中守歲的。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國都,過年的民俗,一時也寫之不盡。以上寫的是一些比較老的年景,聊供大家回味一下故都當年過年的情調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