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名聯談趣

第10章 十、台灣鄭成功祠聯

名聯談趣 梁羽生 1421 2018-03-18
鄭成功是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台南有“延平郡王祠”(延平郡王是明朝桂王給他的封號),通稱鄭成功廟,為台灣省首要古蹟,祠內楹聯佳作甚多,選幾副出名的談談。 沈葆禎聯雲:
沈葆禎(一八二零~一八七九),道光進士。曾任江西巡撫、福建船政大臣等要職,馬尾船政局就是他主辦的。後來他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參與經營輪船招商局。對中國的航運事業,可說得是有相當貢獻的。此聯詠嘆鄭成功的平生際遇,有史實,有感情,堪稱佳構。 唐景崧聯雲:
唐景崧本人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清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中法之戰中,曾堅守諒山,大敗法軍。中日甲午之戰(一八九四)時,他是台灣巡撫(相當於省長),清廷戰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他曾受紳民擁戴為總統,宣告“自立”。其後兵敗,始渡海回內地。他所撰的鄭成功祠一聯,是大有英雄重英雄氣概的。

國民黨政府搬至台灣後,許多黨政軍要人也為鄭成功祠題聯,有兩聯我認為是寫得比較好的,錄如下: 王東原聯雲:
王東原曾任國民黨政府的湖南省主席。 “珪”是中國古代的“守邑符信”;“提封”亦作堤封,古代諸侯之封地也。此聯將台灣比作鄭成功的“封地”,雖然不大恰當,但所說的史實,還是足以概括鄭成功生平的,而在鄭成功的“武功”之外兼及他的“文治”方面,亦是此聯特色。 鄭成功是在清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台灣的,一八九五年,清廷將台灣割給日本,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台灣復歸祖國。王東原聯中的“亙三紀”云云,即是指這段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台灣從“荒洲”變為“殷阜”,鄭成功的功勞自不可沒。

更有特色的是孫立人撰的一聯: 孫立人在抗戰後期,曾率師出國作戰,是著名的遠征軍將領之一,初任師長,後任軍長(他所長的那一軍,即當時知名度最高的全美式裝備的新一軍)。在反攻緬北的戰役中,大破日軍,打通了中印公路。國民黨政府搬至台灣後,一九五零年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他題鄭成功祠一聯,是在他任“陸總”期間的事。 孫聯的特點,就在於他以軍事家的眼光,從軍事觀點,論鄭成功收復台灣之難能可貴。 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在大陸的抗清軍事受到挫折,因而想到要在海外建立一個抗清基地。於是由廈門、金門兩島發戰艦數百艘,戰士三萬五千人攻入台灣,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淪陷三十多年的中國領土(台灣是一六二四年被荷蘭侵占的)。他的進軍台灣是沒有後援的,而敵人則是堅城深池,以逸待勞。因此孫立人對他的能夠在這種情況之下,以“偏師”克敵,“敵前登陸”、“張幕受降”大表嘆服。此聯上聯談史實,下聯論軍事,都有獨到之處,對仗也甚工整。

鄭成功祠聯,還有一副值得一提的是: 此聯作者是清代“名臣”劉銘傳(字省三,生於道光十六年,卒於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三六~一八九五),他曾任福建台灣巡撫,這一聯是他在巡撫任內題的。雖然比不上沈(葆禎)、唐(景崧)二聯的出名,但卻有一段關於鄭成功“大義滅親”的故事。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清兵入關之初,本來是矢志效忠明室的,在順治二年(一六四五),他曾擁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鍵為帝,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權,不料次年清兵入閩,他就變節投降了。他奉命寫了一封招降書給他兒子,勸兒子跟他一同投降清廷。鄭成功堅拒投降,並且複信給他的父親曉以大義。這就是此聯中所說的“复父書”的“本事”。 鄭成功曾受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聯中說的“賜國姓”即指此事。

鄭芝龍的下場很慘,在鄭成功收復台灣那年,他被清廷處死,連累他在北京的家人,全都被殺。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