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孟子趣說3·我向皇帝說真話

第24章 小國行仁政的真實後果

新人迭出,這回出場的是孟子的學生萬章。 萬章可不比前邊出現過的陳代和彭更他們,那幾位還沒混到臉熟呢就下場了。萬章卻應該說是孟門最重要的學生了。 《史記》裡說孟老師“退而與萬章之徒作《孟子》七篇”,就像說岳不群“歸隱之後與令狐衝等學生寫下《華山劍譜》七篇”,萬章就是令狐衝的那種地位。 上本書介紹的是“公孫醜篇”,以公孫醜作為篇名,公孫醜出場次數也最多,後文還將遇到“萬章篇”,是以萬章為篇名的,而且,在整本書裡,萬章和孟老師的對話最多。 這一節是萬章的第一次出場,不愧是著名弟子,他問的問題可不像彭更那麼幼稚。 萬章極有深度,問的是:“宋國是個小國,如今想實行仁政,可齊國和楚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卻很反感,出兵攻打宋國,宋國人該怎麼辦呢?”

萬章的意思是:老師,您不是總說百里小國行仁政就可以稱王天下嗎?宋國就是個小國,等人家真的施行仁政了,大國卻跟它過不去了,眼看著就要把它滅了。要是他們真把宋國滅了,那不就等於在抽您的嘴巴嗎?您的理論可就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徹底垮台了啊! 我們再齷齪一下,再猜測萬章的言下之意,那就是:真到那時候,您的名聲也臭了,我們大家也樹倒猢猻散了,是不是得提前想想再就業的問題了? 宋國的事情我在前邊已經介紹過了,還記得那位宋王偃嗎?他老人家到底有沒有施行仁政,這事已經搞不清楚了。齊國和楚國他們都說宋王偃是個超級大壞蛋,所以送他個外號叫“桀宋”,拿他和夏桀王相提並論,但有人就是從萬章的這句問話出發,再聯繫其他一些史料,懷疑所謂“桀宋”其實是齊國他們搞的宣傳戰,先把一位好好的宋王偃在宣傳上打扮成大壞蛋,自己再以好人打壞蛋的姿態去把宋國滅了,幾個超級大國由此瓜分了宋國的地盤,大家各得實惠,人民群眾的眼睛也沒有那麼雪亮,就被假宣傳輕易給糊弄過去了。

此事眾說紛紜,疑點重重,我們照例存而不論,先照萬章的話假定宋國行仁政一事為真好了。孟老師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他是能給宋國想出抵抗超級大國聯盟軍的對策,還是修正自己的理論,或者乾脆就“顧左右而言他”呢? ——第三個答案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便是真,《孟子》這書裡也不會記載下來。到底是自己人編寫的書,誰不是風光露臉的事滿世界吆喝,丟人現眼的事隻字不提呢? 孟子的回答是:先講講古,看看古人面對同樣事情的時候是怎麼做的,結果又是如何。 孟子講的是商湯王的第一桶金。 商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他本來只有區區七十里方圓的地盤,他到底是怎麼靠這麼少的一點兒本錢就賺到了整個天下呢? 孟老師開講了: 商湯一開始所有的只是亳這個小地方,他有個壞鄰居,葛國。葛國的首領葛伯是個超級大壞蛋,不守禮法,不敬鬼神。商湯看不過去了,派人去問他:“你為什麼不祭祀啊?”

葛伯暗自好笑,你以為你是誰?是居委會主任啊?可到底是街坊鄰居,不好太駁面子,於是就說:“我不搞祭祀,是因為我沒有牛羊做祭品啊。” 商湯聽了,說:“這容易,你沒有牛羊,我有,我給你。”派人送了牛羊過去。 葛伯很高興,收下了牛羊,可是沒拿它們作祭品,直接下肚了。 商湯又派人去問:“牛羊都給你了啊,你怎麼還不祭祀呢?” 葛伯心裡罵,干涉我國內政啊!可到底是街坊鄰居,不好駁了面子,於是又找藉口,說:“我們很想祭祀啊,可是沒有糧食做祭品。” 商湯一聽,沒糧食啊,好辦,我有,我給你——嗯,不對,二十一世紀的政府扶貧都說什麼“輸血不如造血”,我幫你們造血好了。商湯派了自己手下的農夫去葛國,年輕力壯的幫葛國人種地,年老體弱的給種地的人送吃送喝。

葛伯一看,好哇,這麼多人非法越境,簡直不把我葛伯放在眼裡啊!怎麼辦呢?葛伯太壞了,帶人攔住那些送飯的,搶,誰要不老實就殺了誰。送飯的行列裡有一個可愛的孩子,端著飯,端著肉,高高興興地走向田壟。葛伯看見了,招呼手下說:“把這孩子殺了,把東西搶了!” 手下人都很吃驚,問:“這可是個小孩子啊,您怎麼下得去手啊!” 葛伯說:“我既然注定了要成為大反派,總得把壞事做絕吧?有什麼事能比殺一個無辜的小孩子更惡劣的呢?” 這個小孩子就這麼死了。 《尚書》裡說“葛伯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說的就是這檔子事。而商湯就是為了這個孩子的死而起兵攻殺葛伯。天下人都說:“商湯這可不是為了搶奪天下的財富,而是為了那個小孩子報仇。”商湯的第一桶金就是葛國。

後來,商湯出征一共十一次,戰無不勝。 ——打斷一下。既然孟子說《尚書》裡說“葛伯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葛伯仇餉),我們還是先看看《尚書》好了,到底葛伯表現得也太壞了,壞得更像個被宣傳出來的人物,他不會也是個居心叵測的政治宣傳的犧牲品吧? 《尚書》裡有篇《湯徵》,但正文早就丟掉了,只剩了一句話的序言,是說:“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徵之,作《湯徵》。”意思是:商湯討伐夏朝的諸侯,葛伯這傢伙不搞祭祀,商湯就打他,為這事作了這篇《湯徵》。 ——從這裡看,事情好像有點兒影子似的,但只說了葛伯沒搞祭祀,可沒說他殺小孩子。 《尚書》裡再有的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也就只有一篇了,好在全文完整,篇章的題目叫做《仲虺之誥》。仲虺(讀“毀”)是商湯的一個小弟,在商湯滅掉了夏桀之後,開創了商朝,自己做了天下之主,把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放逐到了南巢。後來商湯覺得自己這種做法比起古代聖王來好像有著不小的差距,越想越慚愧,這時候,當小弟的這位仲虺就出來給大哥解心寬了,跟大哥說:“您這麼做是對的,對的,對對對的,完全符合天意,沒什麼可慚愧的。”這篇解心寬的文字就是《尚書》里關於葛伯的唯一的線索——《仲虺之誥》。

咱們先來看看原文: 引這段文字其實還有一個原因。 “四書五經”對中國傳統影響深遠,現代人應該學習。只是學起來稍有一些難度,先別說把它們的意思搞明白,單是把這幾部書裡的字給認全了就少說也得花上幾年的工夫。 《尚書》是“五經”之一,在古代就以古奧著稱,我順手摘引一段,給大家見識見識,感受一下學習“四書五經”是件任重道遠的工作,還是儘早學習為好,當然,從《孟子趣說》這樣可愛的書入手是最方便的啊! 這篇文字的大意是:商湯滅了夏王朝,把夏桀流放到了南巢,後來覺得心裡有愧,說:“後世不會有人也會以我的行為為藉口來干點兒什麼吧?” 商湯這是滅了夏朝之後,擔心別人以後也會學著自己的樣子來滅商。仲虺過來解心寬,於是作了這篇誥詞。

仲虺說:“啊!上帝生下的民眾都有七情六欲,所以呢,如果沒有老大,社會就會混亂,上帝於是就派了最聰明的人來做老大,管著大家。夏桀曾經是個老大,可他實在太壞了,小弟們跟著他可都遭了大罪了。上帝一看,咦,難道是我當初選錯人了嗎?那就換一個好了。於是,上帝給了大王您勇氣和智慧,讓您成為天下的表率,繼承大禹當年的事業,繼續實行大禹主義,並且順從上帝的旨意。 “可咱們這年代沒有'3·15',假冒偽劣讓人沒轍,就連上帝的旨意也有假冒的。夏桀這壞蛋就是個最大假冒偽劣商品製造商,專門偽造上帝的旨意,騙了不少人。上帝早就瞧這小子不順眼了,和他斷了交,轉而暗中向商部落出售先進武器。夏朝那些人五人六的傢伙本來看不起我們,把我們看做是禾苗裡的雜草,粟米中的秕糠。我們時時處處都加著小心,生怕無辜遇害。其實我們商部落是有很多美德的啊!

“大王您不玩搖滾,不近女色,也不斂財,誰品格高就讓誰做官,誰功勞大就給誰獎勵,肯聽別人的意見,也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寬容仁慈,向天下人民表示您的誠信。葛伯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咱們的第一桶金就是從葛伯那裡賺來的(乃葛伯仇餉,初徵自葛)。” ——哦,這句話原來就在這裡呢。接著往下看: “大王您征討東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討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說:'怎麼不先攻打我們這裡啊?'凡是被大王您的軍隊侵略到的地區,老百姓都歡天喜地,大家都說:'大王您給了我們新生啊!'大家對您早就是眾望所歸了。 “對各個諸侯,幫助賢者,輔佐仁者,顯揚忠誠者,進用善良者,兼併弱小者,攻打昏庸者,對那些應該滅亡的諸侯就加速他們的滅亡,對那些應該存在的諸侯就鞏固他們的存在,只有這樣做,國家才能強盛。”

——聽上去很像是大國沙文主義,赤裸裸就說兼併那些弱小的諸侯,攻打那些昏庸的諸侯,那時候的人可真夠實誠的啊!接著往下看: “品德要天天打磨,這才能贏得天下歸心;如果自高自大,內部就會產生裂痕。(這話的原文說得很漂亮,值得一看:'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大王您努力顯揚您的大仁大德吧,對民政不偏不倚,裁決事情靠的是'義',約束心志靠的是'禮',以此代代相傳,好日子還長著呢。我聽說過:'能把別人當老師的人才能稱王,看誰都不如自己的人總有一天會完蛋;有事情多聽聽別人的意見,這才能多有收穫;如果剛愎自用,那是自找倒霉。'

“啊!要想結局美滿,開始的時候就應該謹慎小心。我們只有擁護講禮法規矩的好老大,打倒人頭豬腦的壞老大,恭恭敬敬朝拜上帝,上帝塞在我們屁股底下的權力寶座才能永遠堅固!”
——這就是《仲虺之誥》的全文,對“葛伯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的事倒是提了一句,文字和孟子說的一樣,看來是比較可靠的了,可是,它也沒說葛伯殺了小孩子啊,更沒說商湯起兵是要為了這個小孩子報仇啊。還有一個疑點是:即便真是給這個小孩子報仇,殺了葛伯不就完了嗎,為什麼還要滅掉夏朝呢? 後來有人說了:大概《尚書》裡只是泛泛提了個“葛伯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葛伯是怎麼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的,搞不清。 ——倒也是啊,如果葛伯聽了基督的話,對仇人的態度是“愛仇敵勝過愛鄰居”,那他“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或許是親切的表示了? ——大概那些具體的細節都是後人敷衍出來的,孟子也是根據天理人情來作的推斷吧? 但是,這裡面還藏著問題呢。 又是那個偽造《尚書》的問題——不錯,這篇《仲虺之誥》是偽造的。 《孟子》裡引用的這幾句《尚書》在今文《尚書》裡沒有,於是被別有用心之人取了來,敷衍成篇,做出了這個贗品。 所以,孟老師這話到底出處在哪裡,現在已經搞不清了,他老人家當時看到的《尚書》和後人看到的肯定面目上大不相同。或者說,他當年也只看到《尚書》有“葛伯把送飯的人當成仇人”這麼一句話,可具體細節則或是當時傳言,或是根據“天理人情”想當然出來的。 孟子下邊說的話“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和假《尚書》的內容如出一轍。 (“大王您征討東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討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說:'怎麼不先攻打我們這裡啊?'凡是被大王您的軍隊侵略到的地區,老百姓都歡天喜地,大家都說:'大王您給了我們新生啊!'大家對您早就是眾望所歸了。”)造假的人恐怕就是從他這裡搜羅來這麼幾句話,敷衍成篇,如果我們倒因為果,那就該有誤解了。 孟子接著給萬章講商湯的第一桶金: 商湯發動戰爭可和別人大不一樣,你別以為侵略軍全像日本鬼子那樣,商湯的侵略軍一來,做買賣的還照樣做買賣,種地的還照樣種地,只是以外國暴君為首的一小撮人大禍臨頭罷了。正所謂“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知道及時雨宋江的外號是怎麼來的嗎,八成就是從這句話轉出來的。這一來,被侵略國的老百姓都高興壞了,大家從來沒想到過,原來祖國被侵略竟然也會成為一件爽死人的事情。 《尚書》裡說:“大王快來侵略我們吧,先侵略完了我們再去侵略其他國家,您要來了,我們就能從做牛做馬的悲慘處境中解放出來了!” ——孟子引的《尚書》這句話的原文是“徯我後,後來其無罰”。 咱們再來核實一下《尚書》,別看孟老師是聖人,但聖人的話也未必都靠譜。 ——嗯,《尚書》裡確實有這句話,是在“太甲篇”。 太甲是哪位?前兩本書里大概提過,後文也還會出現,這可是商朝非常著名的一位君王。他的著名倒不是因為他多能乾或者多壞,而是因為他曾經很壞,結果被手下一個叫伊尹的大臣給流放掉了,後來他又變好了,伊尹又把他接了回來,讓他繼續為王。這真是個很傳奇的故事啊,只有在無法考據的上古歷史裡才可能出現。現在,孟子引的這句話就是伊尹對太甲說的。太甲這時候正在流放地洗心革面準備重新做人呢,伊尹又來教育他,給他講當年他爺爺商湯王是靠了怎樣的仁德才打下了這片天下,說商湯帶領侵略軍攻打外國的時候,外國老百姓都說:“大王快來侵略我們吧,先侵略完了我們再去侵略其他國家,您要來了,我們就能從做牛做馬的悲慘處境中解放出來了!”原文是“徯我後,後來無罰”,正是孟老師方才的引文,不過差了一個“其”字罷了。 讀書要知道互證,這本書裡講的事情和那本書裡講的同一件事情要參照來看,有時候這是對一件事情不同視角的觀察結果,有時候則是不同立場的觀察者各講各的道理。看來《孟子》和《尚書》相互印證,結果還是很喜人的嘛。 ——如果這篇“太甲篇”是真的,那就真的很喜人了。 造假的傢伙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好啊,你去互證好啦,咦,《孟子》裡這麼說,《尚書》裡也這麼說,這事八成就是真的啦! 可其實它是假的。 嘿嘿,我早就說過這個“太甲篇”是假的了,上本書講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還記得這句話出自哪裡嗎?不就是這個“太甲篇”嗎? 一點一滴積累,慢慢你就知道一本假書是怎麼出爐的了。
接著聽孟老師的。他老人家這回回答萬章的問題全是引經據典的,看來這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多聽聽古人的成功經驗好了: 講完商朝再講講周朝,周朝的開國戰爭也不比商湯遜色。當年有個攸國,對周人不大服氣,周王就去打人家,當然了,打的只是攸國的國君,對攸國的百姓還是要安撫的。攸國的老百姓真的太感人了,誰也不幫著自己的祖國打自衛戰爭,反倒投靠了侵略軍,誰要是能有幸見到侵略軍的頭子——也就是周王——跟侵略軍頭子握過手,那能美得一年不再洗手!他們還把黑色和黃色的束帛(就像現在商場賣的布是捲成一卷的)裝在大筐里獻給侵略軍呢! (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匪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週。) 孟子接著說:“這說明了周朝初年東征攸國的戰況,攸國的官員們送來黑色和黃色的束帛,老百姓沒那麼值錢的東西,就送來得勝湯、得勝餅——” 萬章聽著納悶,心說這是義和團的事吧? 孟子接著說:“由此可見,周王出征攸國,只是滅掉攸國的暴君罷了,不但沒有傷害攸國的老百姓,還把他們從暴君統治下的水深火熱的生活裡解放出來。《太誓》上說:'我們耀武揚威,攻入邘國邊疆。殺掉邘國暴君,壞蛋全都殺光。娃哈哈,娃哈哈,這樣的功績比商湯還要輝煌!'” 《太誓》這段話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攻打邘國,有人說是攻打商紂王,到底是打誰,我們就不管了,知道打的是個暴君就行了,考據問題照例留給專家。
孟老師這番話裡引了兩段書。一開始那段他沒說出處,但一看文字風格就是《尚書》,說的是周武王東征的事情;後一段是《太誓》,這是《尚書》裡的一篇。他老人家這回是跟《尚書》幹上了,咱們也跟著幹吧。 奇怪,前一段文字卻在《尚書》裡找不到,只有一處類似的地方:“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週。”這句是出自《尚書·武成》,講的是周武王滅商的經過。這個“武成篇”我在上本書裡已經有過一些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反正它很有名就是了。從這幾句看來,武王開國和商湯王開國好像如出一轍啊,誰也不是為了貪圖私利,都是討伐暴君,吊民伐罪。反正歷史都是他們這些勝利者寫的,宣傳工作也都是他們做的,被討伐的那些“暴君”是不是沒被打死也得被對手的宣傳攻勢搞得窩心而死,這我們恐怕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我們現在只是知道,這個“武成篇”是後人偽造的。 怎麼全是假書啊,有點兒真的沒有啊? 《太誓》是不是真的啊? 當然了,即便書是真的,書裡記的事也不一定是真的。 《太誓》一共三篇,都是講武王伐紂的事,記載了很多周武王在重要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內容無非都是商朝如何壞,我們如何好,上帝如何跟紂王絕交,又如何跟我們建文。但是,這個《太誓》也是後人偽造的。 把《孟子》對《尚書》的引文,還有其他古籍裡對《尚書》的引文通通歸納出來,然後找出哪些話是今版《尚書》裡沒有的,單把這些話挑出來,再模仿《尚書》的文字風格,把這些所謂逸文敷衍成篇,借古人的嘴表達自己的思想,假書就這麼出爐了。 其實平心而論,古人造假比現代人有良心多了,雖然假冒,卻絕不偽劣。比如說,分辨《尚書》的真假有一個雖然粗糙卻很簡便的法子,那就是看它的行文風格,但凡文筆漂亮的就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上本書介紹過的那個出自《尚書》的宋儒經典座右銘“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麼漂亮的句子,嘿嘿,假的。前邊還介紹過一句“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也很漂亮,也是假的。 假話說來說去,最後就變成真的了。這麼多篇假《尚書》文字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上千年的影響,多少讀書人都拿它們當聖賢名言,當權威教材!這些假貨的衝擊波直到現在也依然沒有散盡,我們熟悉的很多響噹噹的聖賢之論都是出自這些假貨的。我把《孟子》這一節裡遇到的幾篇《尚書》摘來給大家看看,把其中流傳到我們現代的一些名言和成語用斜體字標出來,不用解釋,大家一看便知。 先看“武成篇”: ,,示天下弗服。 。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於商。今商王受無道,,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週。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攻於後以北,。 。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 。
再看看《太誓》三篇: 。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官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於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勳未集。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塚君,觀政於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祗,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粢盛,既於兇盜。乃曰:'吾有民有命! '罔懲其侮。 ,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於上帝,宜於塚土,以爾有眾,厎天之罰。天矜於民,。爾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 ” ,播棄犁老,暱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脅權相滅。 ,穢德彰聞。惟天惠民,惟闢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惟受罪浮於桀。剝喪元良,賊虐諫輔。謂已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厥監惟不遠,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受有億兆夷人,。予有亂臣十人,。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維揚,侵於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於湯有光。勗哉夫子!罔或無畏,寧執非敵。百姓懍懍,若崩厥角。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痡四海。崇信姦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以悅婦人。上帝弗順,祝降時喪。爾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罰。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肆予小子誕以爾眾士,殄殲乃仇。爾眾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闢。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惟我有周誕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 這些標記的名言、成語、漂亮話,都很熟悉是吧?它們竟都是由千年前的造假者提供給我們的。正是因為古代想做官的人一代代學習“四書五經”很認真,所以假《尚書》裡的這些話漸漸都變成了眾所周知的東西,其中不少更是對人們的人生觀影響很大。傳承下來的東西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還得說是文風。這是後話,暫不細表,人家孟老師還得接著訓徒呢。 孟老師講了這麼多古,最後終於聯繫到萬章問起的這個現實問題了:行仁政的小小宋國面對超級大國的聯合進攻到底應該怎麼辦? 孟老師的意見是:“仁政比核武器都厲害,商湯王和周武王這些前輩的例子不是告訴得很清楚嗎?哪位君王只要施行仁政,天下人都會翹首期待,擁護他來做自己的王。所以說,具體到宋國的現實問題,齊國和楚國縱然強大,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孟老師的話還是響噹噹的,但宋國的結局前文已經講過,是被大國給滅了。而它到底行沒行仁政呢?仁政搞得對路不對路呢?這諸多問題可就說不清楚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