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孟子趣說3·我向皇帝說真話
孟子趣說3·我向皇帝說真話

孟子趣說3·我向皇帝說真話

熊逸

  • 雜文隨筆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137457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開場白之一:我向皇帝說真話

講到“滕文公篇”,已經是《孟子》七篇中的第三篇了,承上啟下,這回在進入正文之前,先說幾個小故事作為開場白。 這第一個故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辛苦了大半輩子,家國天下可算是風調雨順、氣象萬千。可就在忙著東征高句麗的緊張時候,一個叫段志衝的小小草民給唐太宗寫了一封信,要向皇帝說說真話。 草民直接向高層反映問題的事情倒也不是從沒有過,但通常的模式是:草民們總是對地方苛政忍無可忍,卻堅信金鑾殿上的皇帝是位聖主,兩廂的宰相都是清官,所以千方百計地穿過地方政府的圍追堵截,去國都找聖君賢相傾吐心聲。可是,凡事總有例外,這回這個段志衝就是個大大的例外。 段志衝對皇帝說的真話是:“您老人家趕緊下台吧!”

段志衝的小小矛頭竟然不是指向地方政府的,而是指向了唐王朝的最高領導人? ! ——這個故事我是在裡看見的,原文交代得非常簡單,不大讓人弄得清前因後果,也沒有收錄段志衝這封信的原文,只簡略地講了講段先生的核心思想:勸皇帝下台,請太子接班。 這還了得? !這種話別說是跟皇上說,就算跟一個小小縣太爺去說,弄不好也得丟了身家性命。這位段志衝也不知道是不是吃錯藥了。 這封信既然已經遞上來了,唐太宗既然已經看到了,可想而知,很快就有熱鬧看了。
場景:皇宮的某間辦公室,老闆桌上擺著段志衝的那封要命的信。 人物:唐太宗、太子李治、皇親兼高官長孫無忌。 背景音效:窗外有狂風暴雨,雷電交加。

這三個人會是怎樣的一番表演呢? ——其實很簡單,稍微多讀過一些歷史書或者社會經驗比較豐富的人都能猜到,至少能猜到太子李治和長孫無忌這兩位的表演。 單選題:如果你是太子李治,你會怎麼樣呢? A)看到自己這樣得民心,不禁欣喜若狂,趁熱打鐵勸老爸趕緊退休,好讓自己頂替接班。 B)表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樣子,聲稱此事和自己無關,痛罵段志沖不知好歹,並堅決支持老爸把皇位一坐到底。 C)聳聳肩,表現出輕描淡寫的態度,勸老爸說這不過是個草民百姓拍腦門說胡話,沒必要拿它當真。 D)多哭少說話,一臉委屈,就像一個懦弱的窩囊廢。 好了,這四個答案,你選哪個? 選A的人:絕對是個人情世故上的二百五,你適合搞技術或者做個自由職業者,否則的話,嘿嘿,千萬留心自己的人際關係,也要提防上當受騙!

選B的人:如果不是個赤誠孝子,那就一定是個無恥小人——如果你是後者,切記,別把你選的答案告訴別人,做小人一定要隱藏好自己,不可輕易暴露。 選C的人:豁達大度,沒心沒肺,交朋友應該交你這樣的,但是,如果發生了政治鬥爭(哪怕是辦公室政治),你這樣的人通常都會成為犧牲品。 最後,前面三個答案全部篩除,答案D才是正解! ——看上去很荒謬是不? 有個詞叫“理直氣壯”,一般人但凡理直,說起話來氣就壯,能在理直的時候氣還不壯,心平氣和,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修養了,可要說能做到“理直氣弱”的,可都得是人精!要知道,在這種時候,處在太子李治的位置上,哪怕有一萬個理,對父皇也萬不可“曉之以理”,而一定要“動之以情”。如果你選擇了D,那麼,恭喜你了,你做了和太子李治一模一樣的選擇,而李治後來成功地當了皇上。

在我們旁觀者看來,選D的人心機深沉,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是最危險不過的;可在當局者的眼裡,這樣的人無疑是最忠心、最可愛的。連唐太宗這樣了不起的人物都跳不出當局者迷的局限,又何況其他凡夫俗子呢? 好了,看過了太子李治的選擇,答錯的人也別灰心,還有機會,我們再來猜猜長孫無忌的選擇。 還是單選題:如果你是長孫無忌,你會怎麼樣呢? A)對皇帝說:段志衝的意見值得認真研究,不如召集大臣們開個會討論一下。 B)對皇帝表示:段志衝這到底是個人的主意還是背後有人指示,待臣下去查個清楚,一定能查個水落石出。 C)勸皇帝說:老百姓憂國憂民,雖然話說得不對,但出發點是好的,您老人家別生氣,別跟他一般見識。做統治者的一定要容許別人批評,不能“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D)大怒,痛罵段志衝挑唆皇上和太子的關係,乃是一名卑鄙小人,非得給他千刀萬剮了不可! 好好想想,這四個答案,如果是你,你選哪個? 選A的人:呵呵,倆字——作死!你要慶幸自己沒有在古代為官,不然的話,熬不出七品就必死無疑! 選B的人:也是作死,既得罪了皇帝又得罪了太子,這種事即便真有什麼內情,哪裡是輕易能查的!就算真的要查,也得把活兒往別人身上推!就算實在推不出去了,也得本著息事寧人的原則去查! 選C的人:比例也許不少,因為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錯誤。到底是什麼錯誤?一會兒再說。 D是正解。不管你心裡對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看的,但唯一聰明的做法只有這招,也就是說,就算你心裡認為是A、是B或者是C,但你要在皇帝面前表現出來的一定得是D。


太子李治和長孫無忌都表過態了,這件事情怎麼解決,現在就看唐太宗了。 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寫了這樣一份漂亮的詔書: 詔書是說:五嶽那麼高的山,四海那麼大的海,不都是藏污納垢的嗎? ——原文用的詞是“納污藏疾”,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藏污納垢”,在現代漢語裡是個常用的貶義詞,但是唐太宗說了,五嶽和四海免不了會藏污納垢,這話一點兒不錯,比如我們上泰山看著風景壯美,可美麗的山坡上不也沒少散落著沒素質的遊客們隨手亂扔的飲料瓶和包裝紙嗎?唐太宗接著說,可是,這些小垃圾無損於山之高,也無損於海之深。段志衝這小子無非是一個小老百姓而已,居然想讓我卸任? !我如果真的罪大惡極,那段志衝這是實話實說,可我如果還是個好皇帝,那段志衝這麼說就只能說明這小子是吃飽了撐的、滿嘴跑火車。這就好比一巴掌大的霧氣遮住了天,根本無損於天的廣大,核桃大的雲彩擋住了太陽,哪裡會影響太陽的光芒——詔書最後這兩句話還得看古文原文才讀得出氣魄:“尺霧障天,不虧於大;寸雲點日,何損於明!”

唐太宗很了不起啊,這才是帝王的胸襟。唐太宗此刻能有這樣的胸襟,也折射出另外一個問題:他對自己的李家政權是充滿信心的——我們如果在歷史書中讀到某個統治者嚴厲限制別人說話,把除了歌功頌德和歌舞昇平之外的言論封鎖得死死的,那通常就說明民怨已經沸騰到了相當的程度,而統治者對自己的統治也沒有十足的信心。 唐太宗不是這樣的皇帝,他是很能容得別人說話的,即便別人說錯了話,說了過火的話,也不要緊。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人發現問題了?唐太宗這種做法不是正和方才長孫無忌單選題裡的答案C基本一致嗎?那,為什麼我方才會說D是正解而C是錯誤的呢? 我們再回顧一下答案C的內容:勸皇帝說,老百姓憂國憂民,雖然話說得不對,但出發點是好的,您老人家別生氣,別跟他一般見識。做統治者的一定要容許別人批評,不能“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不錯,一點兒也不錯,唐太宗最後確實是按這個思路來解決段志衝事件的,但問題的關鍵是:這樣的話只能由唐太宗來說,卻不能由長孫無忌來說。長孫無忌如果搶了唐太宗的台詞,那麻煩可就大了。 這就是古代官場的通則,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做下屬的一定要咬牙切齒地說狠話,一方面是自己要表忠心,另一方面是要把做好人的機會留給領導。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領導最後都選擇做好人,像唐太宗這樣的畢竟不是多數。我在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唐太宗真是太寬容了,就這樣輕輕地放過了段志衝。 這個故事《舊唐書》裡沒有,《新唐書》裡也沒有,我是在裡看到的。裡抄錄完了唐太宗的詔書之後就不再交代下文了。想來所有人都虛驚一場,最後唐太宗繼續做他的皇帝,李治繼續做他的太子,長孫無忌繼續高官厚祿,段志衝繼續過著他的草民生活。

但是,我恐怕想錯了。
唐太宗不但搞政治和打仗都是把好手,還是個著名的書法愛好者,而且,他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像我們剛才看到的他那篇簡短的詔書不就寫得文采斐然、擲地有聲嗎?他老人家的文章在唐代文學史上也是有一號的,誰要想看看,可以弄一套《全唐文》來,裡邊收了不少。 我就是在《全唐文》裡又一次看到了唐太宗的這篇詔書。這一看,好比故友重逢,很是親切,可這一重新品味,卻看出問題來了:不對呀,怎麼好像和里的不大一樣啊? ——果然不大一樣。裡只是截取了一個軀幹,《全唐文》裡卻有頭還有尾。這尾巴尤其重要,在唐太宗說完那句擲地有聲的“尺霧障天,不虧於大;寸雲點日,何損於明”之後,跟著還有一句:“今卿等皆欲致以極刑,意所不忍,可更詳議,任流遠方。”意思是說,你們大家都認為該把段志衝處以極刑,我挺不落忍的,你們再議議吧,留他一條活命,隨便給他流放到什麼地方去好了。

哦——相信呢,還是相信《全唐文》?如果是後者,那唐太宗的胸襟可就要打折扣了,而且,是不是有點兒居心叵測呢? 如果《全唐文》的記載可靠,那麼,難道是說謊了嗎? ——當然沒有,就段志衝事件來說,並沒有編造唐太宗的詔書,只不過,或許出於某些編輯上的技術性原因而刪去了這份詔書裡的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尾巴”罷了? 哎呀,再想一想,這種“無關緊要的小尾巴”難道只在這裡才有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