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玩兒

第6章 第五章深山里的自在時光

玩兒 于谦 3130 2018-03-18
天漸漸亮了,四周的群山從一條輪廓線變為了實體,能且看到很遠的縱深,一層一層,連綿不斷。水汽凝結成薄霧,盤繞在山腰,給美景增添了一份兒神秘。偶爾有一絲飄過身邊,讓人產生騰雲駕霧的感覺,縹縹緲緲,恍若仙境。不同種類的植物用其特有的顏色映襯著大山整體的墨綠,在移動的輕煙裡,紅、黃、橙、紫,時隱時現,給視覺帶來溫和卻堅定的衝擊。湖面平靜得像一面大鏡子,反射著你所看到的一切,恍惚之間如同天地合一、時光凝固一般,把現實描繪成了一幅意境深遠的風景畫,而我,則有幸成為了畫中人。 不一會兒,太陽就把大山深處的溫度也調整得暖洋洋的了。我們全身沐浴著陽光,聽著遠處的鳥鳴,看著眼前的美景,守著垂釣的魚竿,喝著醇香的美酒。此刻的我,已然深刻理解了古曲中唱到的“卸職入深山,隱雲峰受享清閒”那種遠離塵世、超凡脫俗的心境。

酒足飯飽,我們躺在山坡上閉目養神。此時,精力旺盛的團長兄弟又開始了他讓人心碎的折騰。山前山後,山左山右,山上山下,一會兒一趟,每次還都回來匯報一下所見所聞,“哎!翻過這山,那邊一坡的紅葉,真漂亮!這次沒帶相機,這要是拍下來參加我們部隊攝影展,絕對牛逼!”說完也不聽我們有何回應,自顧自找著他感興趣的東西看著玩兒著,不一會兒又沒影了。 一會兒,他提著一個塑料袋興沖沖地從山下跑上來,“哈哈!都嚐嚐!你猜怎麼著?我上山下村兒裡轉去了,和一大姐聊了半天,我讓她給我爆了一鍋栗子,倍儿甜!這才是真正的油栗。”說完抓了一把放在自己兜里,撂下塑料袋又走了。 當我們仨被暖陽曬得渾身通泰、似睡不睡的時候,又聽到了他的喊聲,“別睡呀!醒醒!就咱們去年看見的,水庫對面兒那山後頭那一片樹,還記得嗎?知道那都是什麼樹嗎?山里紅!我操!這一片!半拉山都紅了,掉得滿地都是,也沒人摘也沒人揀。太他媽多了……”哥兒幾個被他這麼一折騰,睏意全無,坐起來剛想問一問情況,他又快步下山去了——真夠鬧騰的。

我們仨睡是不能睡了,起可也不願意起,渾身懶洋洋地不愛動。老六站起來,伸了個懶腰,拍拍身上的土說:“我下去看看網上有鳥沒有。”有時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雜鳥路過這裡粘在網上,扑棱棱地亂動,會讓鳥群害怕。我和三哥也站起身,看著他慢慢走下了緩坡,身體影在了矮樹後。說來也巧,人不去沒事,人剛進網窩,就听裡邊的老西兒“誘子”一陣急叫——來鳥兒了。 “老西兒”是俗稱,這種鳥兒學名“樨嘴雀”,嘴短而粗,體大身沉,頭頂兒淺咖啡色,渾身土黃,膀花黑白相間,短尾圓身,長腿大頭。觀賞價值不大,鳴叫也沒有什麼特點,但架在槓上,吃飛食、叫大遠兒卻是一把好手,更因它嘴型奇特,是天生“打飛蛋”的好材料,所以廣受馴鳥之人的喜愛。

聽到“誘子”的叫聲,我們精神起來,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擔心。網窩裡有人,這絕對會影響鳥兒降落在最佳地點。作為行家里手,又正在坡下的老六,不可能聽不到鳥叫,更不可能不懂躲避呀,可為什麼沒動靜呢?剛想到這兒,坡下樹叢中閃出了老六的身影,手裡攥著一個一尺多長的物件,快步往坡上跑來。 他剛跑到我們身邊,就見在太陽強光的照射下,天空中四個黑點兒,搧著翅膀,轉過山坳朝我們飛來,飛到近前,聽到“誘子”的召喚,一個盤旋落在了網窩外的高樹上。這種情況是最吊人胃口的,不敢轟,落點比網還高,一轟直接飛走了,又不捨得放棄,只能站在原地跟它們耗。索性也別跟著瞎著急了,坐下靜等吧。這時大夥才注意到,老六的手裡攥著一隻小鷂子。

鷂子學名叫“隼”,棕身灰腹,黃眼黃腿,鉤嘴利爪,細身長尾。別看個頭還不如喜鵲大,可厲害著呢,動作靈活,眼尖嘴快,野外捕鳥、鼠為食,是北方常見的一種小型猛禽。 這只鷂子在遠處盯上了網窩中的“誘子”,隨即潛下谷底,沿山坡貼地疾飛,直撲坡頂。這方法的確不易讓停在樹上,習慣空中預警的鳥兒發覺,等到山頂時自下而上撲擊獵物,十拿九穩。戰術雖好,可誰曾想憑空濛下一層細網,始料未及,滾入兜內,一個好獵手,就這樣以自己極其狼狽的結局宣告失敗。 這只鷂子可算是意外收穫,雖然是開門紅,好兆頭,但最終大家還是決定把它放歸野外,還它自由。雖然市場上也有一批養這個的人,但畢竟我們這次的目的不在於此,何況對馴養牠的手法也不太了解,又何必節外生枝呢? !

一說放飛,老六童心大起,拿著鷂子,助跑兩步,頭衝前,尾衝後,像投標槍一樣朝空中扔去。這小東西也真不愧是飛行高手,脫手後自覺力大,並不急於亂飛,而是藉力向空中衝去,等到這一扔之力殆盡,這才展翅鑽向高空。飛行姿態又快又美。事有湊巧,鷂子逃脫的飛行路線恰好經過坡下網窩,乍脫束縛,驚魂未定的它,只顧拍翅疾飛,越快越好,當然沒有心思顧慮別的,而網窩外高樹上的四隻“老西兒”,見半空中有天敵快速朝自己撲來,驚慌失措,從樹梢直向地面扎來,準備超低空順樹叢間逃命。而這一扎正好是網窩之內,一隻擦網而去,另外三隻,則像空中扔下來的三塊兒半頭磚一樣,狠狠地砸進網兜中。 這個結果太出乎意料了,三人來到坡下看時,三隻鳥兒老老實實地躺在兜里一動不動。您別看現在老實,伸手拿的時候可要特別注意。它的嘴又粗又圓,咬人極狠,一般情況下,從網上摘它都要戴手套,或者直接捏住它的頭頸讓它不能隨意扭動,而且力量輕重要掌握得恰到好處,重一點兒會傷了它的性命,但稍一放鬆,就會在你手上咬出一個血口子。

我們小心翼翼地把鳥兒摘下來,再用橡皮膏把它的嘴粘住,免得互相撕咬,直到把它們放進矮籠,這三隻“老西兒”才真正算是屬於我們的收穫了。開張大吉!哥兒幾個精神為之一振,疲勞和困倦一掃而光,站在坡上,望著遠山近谷,強烈的陽光彷彿給四周罩上了一層金黃色的薄紗,使色彩暖了起來,溫度也隨之升高了。溫暖的陽光讓僵死的秋蟲又恢復了活躍,草叢中螳螂、螞蚱,撲撲啦啦地飛舞著,能格外清晰地聽到蛐蛐、蟈蟈的叫聲,它們在爭取著最後的時機,吸引異性,傳宗接代。 逮蟈蟈可是老六的拿手好戲,這時,聽到蟈蟈的鳴叫,他又忍不住要試一下身手了。深秋的蟈蟈夜晚躲在灌木根部的背風處,身體僵硬,如同死了一樣。直到太陽高照,身體受熱恢復活動能力,這才爬到灌木枝頭,享受陽光。

逮它可不容易,伸手去抓,它會鬆開腳爪,讓身體掉回到灌木根部,它的顏色極具保護性,眼神一錯就很難再找到,即使找到,它躲在灌木叢深處,人進不去,手夠不到,根本別想逮到它。這老六可真夠絕的,首先循聲定位相當準確,順聲音肯定能夠找到蟈蟈的所在位置,看到後悄悄過去,兩隻手左手在下,伸入灌木枝中間,右手往上一晃,蟈蟈受驚松爪下落,正好落在早已等待好的左手心兒裡。時機、位置,精準無誤,手到擒來,百試不爽。
這一開始逮蟈蟈,可一發不可收拾。老六上陣,我和三哥打下手,越逮越上癮,一會兒工夫跑遍了半個山。足有兩個小時,逮了三十多只蟈蟈。等回頭看時,網窩已沒在山脊之後了。當三人意猶未盡地回到坡上一看,當即傻眼了,就在我們興致勃勃逮秋蟲的時候,網窩內粘住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傢伙——驢!

山下村里住著大概百十戶人家,以種地為生,平時在山上種栗子樹、紅果樹為副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家戶戶飼養毛驢,因為驢在山區是最佳運輸工具,能負重,能爬坡,飼養簡單省成本,平時放養在山上吃草,晚上拉回院中給點兒秸稈就可以。這頭驢溜到坡上吃草,那粘網支在那兒,連人都看不見,它哪能看得見,撞到網上還向前走,網也撕破了,網竿也拽倒了,只有網上細細的鋼繩纏在驢身上,這傻驢渾然不覺,依舊低頭啃青草,拖著網、竿,慢慢地往前走著。 哥兒仨趕緊跑下山坡,把驢圍住,摘掉破網,用打火機燒斷鋼繩,收回網竿。把驢轟下山後細細檢查,好好一張粘網被撞得七零八落,大窟窿小眼子,根本沒法用了。大家趕緊拿出備用的粘網支好,千萬不能因為這個錯誤再影響收穫了。三哥一邊乾一邊樂,充滿自嘲地笑道:“嘿嘿,粘鳥愣能粘著一頭驢,這能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