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老饕漫筆·近五十年飲饌摭憶

第26章 康樂三遷

今天坐落在交道口北大街路西的康樂餐館在北京還算不得是老字號,但在五六十年代卻是一家頗有名氣的館子。直到八十年代初期,生意都是極好的。近些年來,由於北京城市發展迅速,東西南北各路餐館林立,競爭激烈,康樂的生意也日漸清淡,盛名漸漸被餐飲業來勢洶湧的大潮所淹沒。 康樂最早創辦於五十年代中期,地點在北京東城米市大街新開路路北,是臨著胡同的幾間小平房。門臉兒很小,進門就是店堂,頂多有三四十平米,能安放下五六張小方桌,記得還有一兩間雅座兒,門上掛著布簾,雅間也很小,只能安排一張圓桌,這種格局和佈置不要說在今日的北京,就是在中小城市的個體飯館中,也算最寒酸的。 康樂的主人是一對姓林的老夫婦,有人說他們是福建人,我現在已記不清了,但林老先生和林老太太的容貌我卻記憶猶新。這對老夫婦是有文化的,從舉止氣質上看,也不像開飯館的。五十年代中期他們已近六十歲了。康樂最早以雲南風味和福建風味為號召,而實際經營的遠不止滇菜和閩菜的範圍,蘇菜也是康樂特色菜。

康樂擅做糟菜,既有魯菜風格,又有閩菜特色,如香糟肉片屬前者,而紅糟肉片則後者。其他如翡翠羹、炸瓜棗、桃花泛、汽鍋雞、過橋面等也很有特色。五十年代中期,北京的館子大多是舊時的老字號,隨著解放以後社會生活方式與消費人群的變化,不少專做應酬買賣和婚喪慶典的飯莊陸續歇業,保留下來的多是很有特色或開業在繁華地段的館子,像魯菜系的豐澤園、同和居、萃華樓、東興樓,淮揚江蘇菜系的玉華台、同春園、森隆、五芳齋,河南館子厚德福,廣東館子恩成居,湖南館子奇珍閣、曲園酒家、馬凱食堂,四川館子峨嵋酒家等等,以及教門館子東來順、西來順和專營烤鴨的全聚德、便宜坊,專營烤肉的烤肉宛、烤肉季等。至於清真菜的鴻賓樓和上海本幫菜的老正興,都是五十年代分別從天津和上海遷京的。這些飯館大多以自身特色或本幫本系菜餚為經營宗旨,久為北京人所熟悉。康樂初創,鮮為人知,但它打破菜系的界限,別開生面,創出自己的特色,雖地處京城一隅,仍能顧客盈門。

五十年代中後期,在東城新開路這家小小的店堂中,曾聚集了不少名人,我隨家人來此就餐,就遇到過陳毅、郭沫若、齊燕銘、夏衍等人,他們那時輕車簡從,十分隨便,有時在雅間就餐,有時甚至就在外面的幾張散座吃飯。康樂最初名叫“康樂食堂”,也是取大眾化之意。有些菜餚也真是非常便宜而大眾化的,像“螞蟻上樹”和“肉末炒泡菜”等。 “螞蟻上樹”的名字很別緻,實際上就是肉末炒粉絲,但做得卻很精緻。再如桂花牛肉,銀絲里脊等,也都是康樂的獨創菜餚。彼時當爐者主要是林老夫婦二人,僱工不過兩三人,生意卻是十分紅火的。 康樂第一次遷址是在六十年代初,從新開路遷到了東城八面糟的椿樹胡同(今改柏樹胡同)西口內路北。這是一所不太合格局的四合院,但經修葺一新,比新開路的房子是寬敞多了。三間北房打通,作為餐廳。東房兩小間是雅座,南房有一小間也是餐廳。西房兩間是廚房,倒也十分規整。這時的康樂似乎已是公私合營,我多次來這裡吃飯,再也沒有見到林老先生,有時見到林老太太,已經蒼老了許多。當時常靜女士已加盟康樂,成為主廚。後來常靜成為全國知名的廚師,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事了。

康樂在椿樹胡同時代可謂全盛時期,廚師和服務人員比新開路時期增加了一倍,餐桌也換成玻璃檯面,牆上的鏡框中裝飾了不少名人書畫。可以同時接待四五十人就餐。雖然仍開設在胡同里,但生意決不比臨街的館子差。這時的康樂仍不以某一菜係做標榜,除了康樂傳統菜之外,又有所創新,像招牌菜桃花泛,除用蝦仁、茄汁做澆頭外,又點綴了鮮菠蘿丁、玉蘭片丁和青豆,形成紅、白、黃、綠相間的視覺效果,口感亦佳。 那時我常與在二十五中(育英中學)讀高三的一位朋友相約去康樂吃中飯,要一個香糟魚片和一個桂花牛肉吃飯,不過兩元錢,像桃花泛、翡翠羹一類的菜,不與家中長者同去是不敢要的。有次中午去王府井帥府園中央美院展覽館看畫展後,走到八面槽,想起去康樂吃飯,當時已近中午一點,北房內已經全滿,南房小間內剛剛騰出一桌,這張方桌一面靠牆,按說只能坐下三人。我們剛剛要好菜,走進兩個俄國人,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問我們能否共用一個餐桌,我們請他們隨便坐,於是四個人擠了一張桌子。他們招呼服務員點菜,用流利的中文要了兩份雞蛋炒飯(這是菜單上沒有的,他們要求特地做一份)、一碗黃魚羹和一碟泡菜。看來是這裡的常客,非常自然不拘。吃飯時他們同我們交談,問我們要的菜叫什麼?好不好吃?等等。他們吃炒飯時用勺子,但夾泡菜卻用筷子,而且用得很好。他們用餐很快,先我們離座兒,服務員收拾家甚時告訴我們,其中高個子、年歲大點的一個,就是當時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

康樂第二次遷址是在七十年代初,從椿樹胡同搬到王府大街路東,離首都劇場不遠的原“救世軍”的旁邊。這個地方自五十年代中期就是小飯館,四十多年來幾易其主,幾經改建,現在是明華燒麥館。康樂七十年代在這裡營業了五六年時間,那時已是一樓一底的局面了。對這一時期的康樂我已印像不深,只記得在這裡吃過三四次過橋面。 第三次喬遷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也就是遷至今天安定門內大街路西的三層樓房,時值改革開放,百廢待興,開業伊始,生意也是極好的。樓下一層是散座,總是人滿為患,二樓三樓是包桌,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也是應接不暇。我在這裡宴請過台灣、香港的客人,他們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記得有次在康樂宴請越南郵票公司的阮副總經理,她居然說這是平生吃過的最好的一次晚餐。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北京餐飲業的激烈競爭,康樂生意日漸清淡,他們又想出了一種看照片點菜的新花樣,就是將各種菜餚拍成照片,裝入相冊,下面寫上菜名,以供顧客點菜時參考。這種做法也可謂別出心裁,用心良苦,但菜畢竟是為吃的,不是為看的。 康樂從創建到今天已經四十年,三易其址,原來的主人林老夫婦也早已作古,後來主廚的常靜女士也退休多年,現在店堂的一部分已闢為歌廳、娛樂城,今後的出路和特色的保持,倒是要認真思考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