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

第113章 射殺詩人

看波蘭斯基的《鋼琴家》,仍舊是德國人殺猶太人的故事,當年的猶太人,百分百的無辜者,不像今日以色列那種猶太人,背靠美國,就可以動輒用坦克對付擲石頭的人。鋼琴家在廢墟遇上德國軍官。 “你是做什麼的?”軍官問。 “我彈鋼琴。”他答;那時候,他身邊正好有一座沒給炸碎的三角琴。 “彈吧。”軍官說。靜夜裡,那是唯一流溢著生命色彩的聲音。 軍官好感動,他要鋼琴家躲在破屋裡,每天還給他送糧,終於,他熬過了那悲慘的歲月,戰後,繼續對人和對牛彈琴。 能活過來,因為他是鋼琴家;不是詩人。鋼琴演奏,有法度,有標準。好不好?好在哪裡?好到什麼樣的程度?都有根據,有講究。德國軍官,是個行家,他懂,他知道這個到達標準的人,值得拯救。

同樣的場景,廢墟里的人說:“我是一個詩人。”如果不幸地,那還是一個香港詩人,軍官命他吟詩,詩人吟了一首“詩”,一首“現代詩”。結果,一定會是這樣:他把子彈上膛,對準“詩人”的腦袋:“你狗屁不通,還不會造句,怎麼說自己是'詩人'?” “我有三個朋友,他們是詩人,一致'認同'我是詩人;他們當文學獎的評判,也判我是詩人;我有資格當評判了;最近,這三個朋友來參選,我也'肯定'了他們是詩人。” “沒有法度,沒有標準,不必經過磨煉,只需要互相'認同'和'肯定',你們都是寄生蟲!”軍官開槍打爛他,為一個行業除害。 讀友問:為什麼我總在專欄裡提這種他們不關心的東西,還一提,就光火?

這個電影片段的變換,大概能說明白情況。我二十年前寫詩,寫得很認真,知道文學和詩,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我手上有槍,最好是機關槍,我會毫不猶豫,去射殺“詩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