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食全酒美

第85章 靖港豆腐

食全酒美 巴陵 1653 2018-03-18
僑居長沙,早就听說靖港豆腐好吃,這次到靖港訪友,早就約好了給我準備香乾下飯。 靖港原名溈港,在湘江支流溈水河口。唐朝李靖討伐蕭銑,駐兵溈水口。李靖治軍嚴謹,擊敗蕭銑,從沒騷擾過百姓。李靖去漠北後,靖港的鄉人懷念他的嚴厲,改溈港為靖港紀念他。 靖港與喬口相鄰,與銅官隔湘江而望。坐落在湘江西岸,水運便捷,是益陽縣、寧鄉縣、湘陰縣、靖港鎮四地農產品的集散地和湖南黑茶的中轉站。靖港常年帆影不絕,順江而下直通岳陽、武漢,沿江而上至長沙、衡陽、廣西,俗稱小漢口。 我與妻子等人趕到靖港,接待的殷傑早就等在那裡,並且在靖港老街的一家酒店準備了飯菜,給我準備了大份靖港香乾。當時離中午吃飯還有一段時間,殷傑帶我們到靖港老街轉轉,從保糧街走到半邊街,再從保健街走到保安街,很快就走完所有靖港老街。

靖港曾是湖南四大米市之一,淮鹽經銷口岸,商賈雲集,市場活躍。清末,糧棧米號二十多家,手工作坊繁多,古驛站、古街無數,最有名的是青樓宏泰坊,吸引無數商賈駐足。長沙民謠“船到靖江口,順風都不走。”靖港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稀遙想當年的強盛和繁華。 清朝年間靖港秦裕泰香乾聞名遐邇,後改名閒太乾子。民國年間,又有譚興泰、吳旺順、李旺順、惠泰等豆腐作坊的香乾躋身靖港香乾精品之列,靖港香乾製作由此達到鼎盛時期。銷往長沙、湘潭、寧鄉以及洞庭湖區眾多地方,並且都有專賣靖港香乾的店鋪,常常是供不應求。解放前,靖港有十三家做香乾,李家、陳家的香乾做得最好。現在還有數家做香乾,香乾越做越好,聞名遠近。 我們回到酒店,飯菜已經準備上桌,喝口茶就開始吃飯,我首先下筷的是靖港香乾,黃黃的香乾,在碗裡閃爍著它的油亮,有些金燦燦的感覺,吃在嘴裡,稍帶嚼勁,滿口豆香。我正吃得歡,殷傑給我們介紹起靖港豆腐。

靖港香乾按顏色分黃香乾、白香乾、青香乾三種,其實材料一樣,只是做法不同,味道有別。黃香乾、青香乾比白香乾多一道囟製程序。因為囟料不同,囟出的豆腐乾分黃、青兩種。按包、壓程序不同,靖港香乾分打包豆腐乾、菊花豆腐乾兩種。先壓後包為打包豆腐乾,先包後壓為菊花豆腐乾。最先靖港香乾不打包,打包技術從湘潭傳入,在實際操作中表現出乾水快,後來得到廣泛運用,最後確定為靖港香乾的一道基礎工序。 靖港香乾工序繁複,製作程序有選豆、磨豆、打漿、包、壓、囟七道工序。靖港香乾還講求精工細作,每道程序都很講究。靖港香乾選豆要求黃豆新鮮、飽滿、顆大。當時荊洲黃豆質優,磨出的豆漿細嫩白淨,靖港作坊都從湖北荊洲進口黃豆,現在也採用本地優質黃豆。黃豆要當年收穫的新豆,隔年水份欠足不新鮮影響豆腐質量。購回黃豆還要篩選,癟豆、半邊豆、顏色不純的黃豆篩出不用,顆粒飽滿、色澤鮮亮的新豆進入磨豆工序;磨豆多用手工石磨,反复碾磨豆子。磨豆先要把黃豆浸泡三四小時,甚至大半夜。磨豆反复磨兩三遍,等流出白白的漿水或漿汁,才能打出上好的豆漿。泡漿要求高,靖港有句俗語說“殺豬打豆腐稱不得老手”,意思是泡漿、衝漿不能過老過嫩。先把豆漿熬開,倒入大木桶,摻石膏粉調汁的清水使之凝固,再實行打包。包分兩次,要手工包紮,擠壓出豆漿中的水分。靖港香乾原來只包不壓,現在的香乾既包又壓,把凝固的豆漿用紗布包起,懸掛瀝乾水分,包好後還要放在模子裡壓榨,壓成硬的白豆腐,要製黃豆腐乾、青豆腐乾,還要下鹵鍋。囪鍋用桂皮、八角、紅糖、鹽、怡糖做囟料,煮出鹵水。雙囟兩次,兩次兌料不同。白豆腐先浸泡鹽水,再放入鹵鍋內,燒開鹵水煮沸,豆腐呈棕紅色,味道香美,即可取出瀝乾。

我聽了殷傑的講述,對靖港香乾更加敬仰,覺得這原始磨製的豆腐可靠、可信,應該多吃。 殷傑又說,靖港人做香乾是有組織的,在解放前,做豆腐的作坊都入會,會員研究做香乾的技術,從不保守,不講成本,只講究香乾質量和信譽。靖港香乾色、香、味俱全,卻沒有很多理論可言,主要憑經驗,憑手感去做。新手做香乾,要練基本功,練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出上好的香乾。 我們吃完飯,我又要殷傑帶我去看香乾作坊,來到那原始的豆腐作坊間,見到我童年在鄉下看到的石磨等器具,覺得非常親切、熟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