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微歷史:1911-1949民國圈子

第19章 在“洪水”與“野獸”之間:蔡元培的圈子

蔡元培執掌北大後,主張兼容並包、學術自由,不同專業、不同立場、不同資歷的學者專家都請來北大,陳獨秀、李大釗、李四光、胡適、章士釗、梁漱溟、辜鴻銘……人稱蔡元培是“古今中外派”。 曾用名:蔡振、周子餘 出生地:浙江紹興山陰縣 生卒年: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婚姻狀況:三次婚姻,元配是包辦婚姻不幸福,於是就有了後兩次現代婚姻的嘗試 職務:北京大學校長 主要成就: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代表作品:《蔡元培自述》、《中國倫理學史》 名言: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出生地:北京 生卒年: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 婚姻狀況:兩次婚姻

主要成就:中國最後一位儒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鄉村建設運動實踐者 代表作:《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村建設理論》 名言:我願終身為華夏民族社會盡力,並願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 曾用名:章絳 出生地:浙江餘杭 生卒年: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婚姻狀況:三次婚姻,三婚時已經75歲高齡 身份: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樸學大師 學生:當時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多出自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魯迅、沈兼士等。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囯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希祖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 主要成就: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

代表作品:《章氏叢書》、《章太炎醫論》 曾用名:初名喬馨,庠名喬鼐,後更名侃,字季剛。晚自署量守居士 出生地:成都 生卒年: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 身份:語言文字學家 老師:章太炎、劉師培 學生:範文瀾、金毓黻、楊伯峻、龍榆生、陸宗達、殷孟倫、程千帆、潘重規、徐復等 主要成就:與章太炎並稱“章黃之學” 代表作:黃侃去世時年僅50歲,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成為海內外公認的國學大師 曾用名:馬福田 出生地:浙江紹興 生卒年:1883年~1967年 婚姻狀況:一次婚姻 評價:儒釋哲一代宗師,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周恩來稱其為“我國當代理學大師” 主要成就:從1912年或1913年起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他一直在杭州,孑然一身,身居陋巷,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

代表作品:《泰和會語》、《宜山會語》、《爾雅台答問》、《馬一浮篆刻》等 蔣廷黻(1895~1965):歷史學家,民國時期外交家,台灣某研究院院士。湖南寶慶人。就讀於派克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主任。 1935年以非國民黨員的學者身份參加國民黨政府,任行政院政務處長,從此離開清華大學從事外交事務,1945年被任命為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 張伯苓(1876~1951):近代著名教育家,南開大學的創辦人,天津人。曾在北洋水師學堂學習,成績優異,畢業時正逢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大敗,遂萌生退意,轉而投身教育。先後辦有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等,西南聯大時是三位校長之一。 1938年加入國民黨,歷任國民參政會副議長、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等職,1951年逝世於天津。因倡導奧林匹克運動,有“中國奧運第一人”之譽。


⊙蔡元培執掌北大後,主張兼容並包、學術自由,不同專業、不同立場、不同資歷的學者專家都請來北大,陳獨秀、李大釗、李四光、胡適、章士釗、梁漱溟、辜鴻銘……人稱蔡元培是“古今中外派”。 ⊙清朝末年,馬敘倫去拜訪蔡元培,看見蔡元培大冬天裡只穿著單薄的棉袍,凍得發抖、流鼻涕,一問,原來是把棉衣送人了。 ⊙蔡元培待人很客氣、隨和,別人有什麼請求,蔡很難置之不理,經常有人請蔡寫職業介紹信,蔡立刻就寫。不過,政府要員們一看是蔡寫的介紹信,反而置之不理。 ⊙北大有一排教員休息室,人稱“卯字號”,這裡聚集了一批北大文科的著名教授:陳獨秀、朱希祖、胡適、劉半農、劉文典,以及校長蔡元培。奇特之處是,這些人都是屬兔的,老中小兔子齊全。

⊙黃侃愛罵人,看誰都不順眼,在北大,他把和蔡元培比較親近的教授都稱做“曲學阿世”,即給蔡元培拍馬屁,所以這些人他都罵。久而久之,“阿世”就成了去校長辦公室的代名詞,誰去見了一趟蔡元培,就說“本人今天阿世了一次”。 ⊙黃侃是湖北人,陳獨秀是安徽人。早年在日本時,陳獨秀說湖北沒出過什麼文化名人,黃侃憤憤不平:“安徽出了很多人物,未必就是足下,湖北沒出什麼人物,未必就不是我!”後來兩人又同在北大任教,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批孔教、宣傳新文學,黃侃則使勁攻擊新文學,宣稱“八部書外皆狗屁”。 ⊙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等聚集在《新青年》周圍,劉師培、黃侃、陳漢章、馬敘倫等則成立《國故》月刊社,相互唱對台戲。

⊙《新青年》倡導白話文,剛創辦時,不受關注,錢玄同和劉半農就聯手演了一出“雙簧戲”:錢玄同演“白臉”,猛烈攻擊《新青年》,並憑空推出正大紅大紫的林紓為反對派領袖;劉半農演“紅臉”,痛斥錢文,並罵林紓為“桐城謬種”。林紓見了大動肝火,接連在上海報紙上發表長文怒斥劉半農,就在這罵聲中,《新青年》自我炒作目的也就達到了。 ⊙民國時大學的國學部入學試題,一般都在題目下註明“文言、語體不限”,但有兩家例外,一是北京大學,胡適規定,“限用語體”,即白話文字;二是南京中央大學,黃侃在這裡任教,特別規定“限用文言”。 ⊙清朝末年,陳獨秀在上海加入愛國協會,天天和楊篤生等試驗炸藥,蔡元培也常去參加。

⊙1919年,陳獨秀的兒子延年、喬年來北大看望他,但他們不被允許直接進家,而是像其他人一樣,各自準備一張名片,上書“拜訪陳獨秀先生”,下署名號,方得見。 ⊙北大學生畢業時,師生在一起照相留念,老師們坐在前一排,學生們站在後邊。陳獨秀恰好和梁漱溟坐在一起。梁很謹慎,把腳收在椅子下面;陳很豪放,把腳一直伸到樑的前面。相片出來以後,陳獨秀一看,說:“照得很好,就是梁先生的腳伸得太遠了一點。”學生說:“這是先生您的腳。”陳仔細看過,哈哈大笑。 ⊙陳獨秀和蔣夢麟都是前清秀才,秀才分兩種:考八股時進的秀才,稱為八股秀才;後來八股廢掉,改考策論,則稱策論秀才。在時人看來,策論秀才不如八股秀才“值錢”。一次陳問蔣:“你那個秀才是什麼秀才?”蔣答:“策論秀才。”陳大笑:“那你這個秀才不值錢,我是考八股時進的八股秀才。”蔣連忙作揖:“失敬,失敬。”

⊙陳獨秀和蔣夢麟有一個相似的習慣,吃飯性急,總是先上來什麼菜就使勁吃什麼,等到好菜、大菜端上來時,兩人已經吃飽了。人笑這倆是“同病相憐”。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提出了“兼容並包”的辦學宗旨,他聘請怪傑辜鴻銘為北大英文系教授。有人表示難以理解,蔡元培說:“我請辜鴻銘,因為他是一位學者、智者和賢者,絕不是一個物議沸騰的怪物,更不是政治上極端保守的頑固派。” ⊙國會與學生間不斷有衝突,國會準備彈劾北大校長,學生們便發動示威遊行,高舉畫著豬玀的旗幟,大罵國會。辜鴻銘既看不起學生,也看不起國會議員,對蔣夢麟說:“你相信民主,這實在是民狂!” ⊙熊十力曾有怪病,不能坐、只能整天站著,大冬天不能穿皮毛衣服。

⊙20世紀30年代,學術界將熊十力、梁漱溟和馬一浮稱為“三聖人”。熊的學問做得很出色,性格卻怪得出了名。他說胡適提倡科學,科學知識卻不如他;馮友蘭不認識字;金岳霖的學說是“我論”。有一次,梁漱溟為學問方面的事,與熊發生了爭論。熊脾氣大,喜歡罵人、打人。爭完了,熊乘梁轉身的機會,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頭,口裡還罵他是“笨蛋”。梁了解熊的個性,沒加理會就走了。 ⊙孫傳芳駐紮杭州,慕名前去拜訪馬一浮,馬不見。馬的家人怕得罪孫,便勸說道:“是不是可以告訴他您不在家?”馬說:“告訴他,在家,不願相見!” ⊙熊十力通脫曠達,不喜雕飾。一次王元化來家裡拜訪,熊正在沐浴,熊就坐在澡盆裡與王聊天。廢名亦是怪才,十分尊重其同鄉前輩熊,但在學問上則常與他爭執不休,有時雙方鬧得臉紅脖子粗,甚至發生扭打,廢名往往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第二天廢名再來,兩人又和好如初,談笑風生。

⊙有一次,熊十力在一個朋友家吃飯,一個小孩子要吃桌上的一塊肉,熊搶了過來說:“我身上負有傳道的責任,不可不吃,你吃了何用?於是坦然吃下。” ⊙蔡元培掌北大不久,想請梁漱溟來北大講印度哲學。梁當時24歲,中學畢業,於是自謙學淺,不敢應承。蔡元培反問:“你說你教不了印度哲學,那麼,你知道誰能教嗎?”梁說不知道。蔡說:“還是你來吧!你不是愛好哲學的嗎?我此番到北大來,定要把許多愛好哲學的朋友都聚攏來,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可不來呢?你不要當是來做老師、教別人,你當是來合作研究、來學習好了!” ⊙胡適寫了一篇反對梁漱溟的文章,梁看過後說,請胡屈尊費些心思把自己的文章看過以後,再下結論,不要“像看北京的《晨報》一樣,匆匆五分鐘便看完”。 ⊙抗戰中,梁漱溟給兒子寫信:“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 ⊙辜鴻銘在課堂上對學生們講過:“中國祇有兩個好人,一個是蔡元培先生,一個是我。因為蔡先生點了翰林之後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現在還是革命;我呢?自從跟張文襄(張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員以後,到現在還是保皇。” ⊙清末,上海張園成為愛國人士日常聚會的地方,章太炎、蔡元培、吳稚暉等去得最勤,經常登台演講。吳稚暉演講時,就跟演戲一樣,聲情並茂外加各種動作;章太炎上台時,不從後面的台階上去,非要從台前爬上去,到了台上,說不了幾句話,只不斷重複“必須革命,不可不革命,不可不革命”,然後下去。 ⊙辜鴻銘曾宴請歐美友人,點的是煤油燈,煙氣嗆鼻。有人說,煤油燈不如電燈和汽燈亮,辜鴻銘笑說:“我們東方人,講求明心見性,東方人心明,油燈自亮。東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專門看重表面功夫。” ⊙張作霖主政北京期間,辜鴻銘經人引薦想在張作霖處謀份差事。張見到辜後問道:“你能做些什麼呀?”這一問,讓辜鴻銘很難堪,因為辜除了口才和學識讓西洋人佩服外,確實無甚建樹。從此以後,辜遂斷絕了再度從政的念頭,安心做起學術來。 ⊙五四運動後,北大教授開會討論挽留蔡元培校長的事情,辜鴻銘上台發表意見,也贊成挽留蔡元培,不過他的理由是:“校長是我們學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1903年,章太炎、章士釗、張繼、鄒容四人,在上海結拜為異姓兄弟。這一年,章太炎34歲,章士釗22歲,張繼21歲,鄒容最小,才18歲。 ⊙“蘇報案”後,章太炎在上海租界的洋人監獄中關了三年,出獄時,朋友們來接他,一看,坐牢三年反而把章太炎坐得白了、胖了。據說是因為章太炎平素不喜梳洗、清潔,但洋人的監獄每天逼著他洗澡,生活也規律了,所以身體也強壯起來了。 ⊙章太炎的褲腰帶是用兩根綁腿繩接起來的,褲帶經常綁不緊,所以總是一隻手提著褲腰,生怕褲子掉下去。 ⊙民國初年,章太炎曾在北京開辦一國學會,每天為信徒們上課,上課必罵康有為、陳煥章組織的孔教會,門上並貼著“凡入孔教會者不准入會”的字樣。 ⊙章太炎被袁世凱幽禁在龍泉寺,憂憤之下,決定絕食,並留下遺言:“我死之後,華夏文化亡矣!”弟子吳承仕、錢玄同等忙來探望,屢屢勸章進食,章都不為所動。最後,吳承仕問他:“先生,您比禰衡如何?”章答:“禰衡豈能比我?”吳接著說:“劉表要殺禰衡,自己不願戴殺士之名,故假黃祖之手。如今袁世凱比劉表高明,他不必勞駕什麼黃祖,而讓先生自己殺自己!”章太炎一聽,大吃一驚,馬上停止絕食。 ⊙章太炎在軟禁中,每天以寫字來打發時間,某天,寫了“速死”兩個篆書大字,足有五六尺高,掛在屏風上。章太炎又怕飯菜中有毒,每次吃飯時要求用銀碗銀筷子銀刀子,因為據說銀可以驗毒。冬天又不敢生煤火取暖,怕袁世凱用煤氣熏死他。 ⊙南京政府成立後,章太炎與國民黨不合作,閒居上海,日子過得相當清苦。他家吃飯,菜餚只是腐乳、花生醬、鹹魚、鹹蛋、豆腐之類。衣服不過三四套,常年不曾置辦什麼新衣服。據說章生平最怕洗臉、洗澡,手指甲留得很長,指甲裡全是黑泥。 ⊙杜月笙想請章太炎寫一篇“杜氏祠堂記”,先後託了幾個人,帶著銀票去,都不成功。後來找到醫生陳存仁,陳跑到章家,說司馬遷寫過“遊俠列傳”,章先生也應該給杜家祠堂寫一篇文章。章聽了,很爽快就寫好了。 ⊙章太炎不記得自己的住處在哪兒,有一回去書店,準備回家時,叫了輛人力車,可說不清楚要去哪兒。章說:“我是章太炎,人稱章瘋子,上海人個個都知道我的住處,你難道不知道嗎?”車夫搖搖頭,沒辦法,又把章拉回到書店。 ⊙章太炎在杭州“樓外樓”吃飯,恰好蔣介石和宋美齡也來吃飯,雙方各吃各的,都不打招呼。要走的時候,蔣過來說:“太炎先生你好嗎?”章回答:“很好很好。”蔣又問其近況如何,章回答:“靠一支筆騙飯吃。” ⊙1922年,伍廷芳去世,遺囑要求火葬。章太炎聽說後,寫了一副輓聯寄去:“一夜變鬚眉,難得東皋公定計。片時留骨殖,不用西門慶花錢!”前一句把伍比作“伍子胥”,後一句把伍比作“武大郎”(“伍”“武”同音),說武大郎死後用火葬,西門慶因此省了一筆安葬費。 ⊙蔣廷黻和袁同禮一起去見一個舊書收藏賣家,蔣發現了兩本難得一見的好書,看袁似乎並沒注意到,便不動聲色,一起離開了。等蔣和袁分手後,蔣便偷偷轉回去,準備買這兩本書,賣家告訴他:袁先生剛剛來把書買走了。 ⊙蔣廷黻任職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後不久,一次去參加會議,在門口被擋住不讓進。蔣不解,門衛告訴他:“今天是新生活運動週年紀念,你違反了規定。”蔣還是不明白,門衛伸手從蔣的衣領上取下一件東西,原來是洗衣店的號碼簽!蔣覺得好笑:“這的確是個神聖的地方!我一定要特別注意。” ⊙抗戰爆發後,王統照舉家遷到上海,日本人以沒收他在青島的房子、財產為要挾,讓他回青島,王統照拍案而起:“我決不做周作人第二!” ⊙章太炎一生頗多自詡,至死依然。他的臨終遺言是:“樸學從此中絕矣!” ⊙北平淪陷後,有人向馬幼漁求字,他說:“如今國土淪陷,我忍辱偷生,絕不能寫。將來國土光復,我一定報答你,叫我寫什麼我寫什麼,叫我寫多少我寫多少!” ⊙“五四”運動後不久,北京高校的教員們在學生們的簇擁下,前往總統府請求補發欠薪,遭到軍警暴打。馬敘倫額頭被打腫了一大塊,鼻孔流血,他大喊:“你們就會打自己中國人,你們為什麼不去打日本人?” ⊙鄒容出版《革命軍》,署名“革命軍馬前卒鄒容”,風行一時。後來因“蘇報案”被捕下獄,朋友劉成禺去看鄒,鄒開玩笑說:“革命軍馬後卒來看我了!” ⊙吳稚暉早年很“不革命”,去日本留學時,有人勸他剪掉辮子,吳大怒:“留學就是要保存這條辮子,豈可割掉!”又有人勸他去見見孫中山,吳大罵,“革命就是造反,造反的就是強盜,他們在外洋造反的,就是汪洋大盜!” ⊙吳稚暉十二三歲時,生了肺病,醫生說他是童子癆,活不長。吳一氣之下,拒絕吃藥、看醫生,每天一早就去爬山,爬到山頂脫得一絲不掛地曬太陽。如此堅持兩年,病竟然好了。從此吳就堅持一生一世不吃藥。 ⊙吳稚暉有一次拉肚子,正好一位醫生來拜訪他,吳信奉不吃藥主義,醫生說:“你吃水果嗎?”就讓人去買了些山楂炭、石榴皮,熬成湯讓吳喝,吳喝了就好了。 ⊙上海名醫陳存仁回憶,40年代後期,去見吳稚暉要“對口令”。每當有人來找,門房回答:“吳稚老到南京去了。”客答:“我知道稚老昨天已回來了。”門房:“稚老生病,不見客。”來客就遞上名片,吳願意見的話就放他進去。 ⊙吳稚暉一生不吃藥,身體倍儿棒,到老依然。吳八十餘歲時,仍喜歡到街頭瞎逛,有時一逛就是十多里路。吳走得快,兩個保鏢身強體壯,卻常常還跟不上。 ⊙吳稚暉一生不做官,不拿官俸,生活用度全靠賣字的收入。晚年時,吳一天經常要寫三四個鐘頭,約一百來件字幅,由於交稿迅速,價格不貴,所以生意一直很好。 ⊙吳稚暉是江蘇武進人,在無錫長大。吳成為黨國要人後,無錫街頭泥人店推出一款手執扇子會搖頭的滑稽老公公,面相很像吳,無錫人就叫它“吳稚老”,銷路很好。吳自己每次去無錫,也總要買上幾個,邊看邊哈哈大笑。 ⊙吳稚暉生日時從不宴請朋友親戚,只一個人找個素麵館吃碗素面。有時候別人給吳送來一些水果、雞蛋之類,吳就罵:“什么生日,放屁!” ⊙吳稚暉喜歡走路,有一次走了幾十里去看朋友,回家時又走回去。不料天氣太熱,路上暈倒了,被人認出來送到醫院。吳醒來後,趁醫生護士都不在,自己拔掉吊針、氧氣管之類,偷偷跑了。 ⊙有時候吳稚暉混入老百姓的人群中,和人閒聊,別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吳稚暉。如果有人認出他來,他就說:“無錫老頭子麵孔都是一樣的,你不要看錯了。”就此搪塞過去。 ⊙日軍入侵南京,吳稚暉撤退前在牆上題詩一首:“國破山河在,人存國必興。倭奴雖猖獗,異日上東京。”後來遠征軍新一軍軍歌中有一句:“富士山頭揚漢旗,櫻花樹下醉胡妾。”表達的意思相似。 ⊙有人送吳稚暉一輛人力車,吳說:“一個人有兩條腿,自己可以走路,何必要別人拉。”便把車子的兩根拉槓鋸掉,抬進書房裡,改裝成了沙發椅。 ⊙吳稚暉27歲考中舉人,研究古學問,又寫過一部《上下古今談》,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科普小說,後來又積極倡導統一讀音,編寫了第一部《國音字典》,蔣夢麟稱他是“我國學術界一顆光芒四照的彗星”,以學術人士看他。 ⊙吳稚暉以寫小篆著稱,曾跟人論及篆書:什麼叫篆,就是一種“纏纏體”,一點一畫一撇一捺,都表示一個姿勢,男纏女,女纏男,東纏西纏,瞎纏三千。 ⊙張元濟是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社會上以為張很有錢。 1927年,幾名綁匪劫持了張元濟,索贖金30萬。幾經周折,弄清楚張的經濟狀況後減為4萬,最後以1萬贖出。 ⊙某次開會,台上王某大肆抨擊吳稚暉,最後結論是:“吳稚暉是一個王八蛋。”吳在台下聽了也不生氣,站起來嘻嘻哈哈地說:“王先生今天的話,都是神昏譫語,他該知道我是姓吳,王八蛋應該是姓王的祖宗。” ⊙楊篤生參加革命甚早,1904年和黃克強、劉揆一、宋教仁等謀劃在長沙起義,陳獨秀、蔡元培等造炸彈都是跟他學的,所謂“黨人能自製炸彈,自守仁(楊篤生)始”。 1906年加入同盟會,在於右任創辦的革命報紙中,楊擔任主筆,並主持暗殺工作。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8月5日,楊篤生因為對革命前途感到絕望,在英國利物浦跳海自殺。 ⊙《申報》總經理史量才宣稱:“國有國格,報有報格,人有人格”,報紙“總要為人民說些話,才站得住腳”。有一次蔣介石找史量才談話,蔣說:“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萬兵!”史冷冷地回答:“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讀者!”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被特務暗殺,終年54歲。 ⊙抗戰中,洪業被日軍逮捕,日本人讓他鞠躬,洪照做了,然後說:“我是對武力鞠躬。”審訊中,洪的氣節打動了日本軍官,第二次審訊時,日本軍官站起來,對著洪鞠了一躬,說:“我向一個不怕死敢說真話的人鞠躬。”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