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微歷史:1911-1949民國圈子

第14章 太太的客廳:宛在北京文藝圈中央的林徽因

金岳霖和林徽因家就住前後院,“太太的客廳”也就此熱烈地開張了。經常是星期六的下午,金的朋友、林的朋友、朋友帶來的朋友,都聚集在這裡喝茶聊天。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回憶,抗戰前常來梁家的人,有張奚若、錢端升、金岳霖、周培源、陳岱孫、葉企孫、吳有訓、鄧以蟄、陶孟和、李濟、沈從文等,有時也和他們的夫人同來。其實除此之外,還有葉公超、胡適,以及更年輕一些的,比如李健吾、蕭乾、卞之琳等人。張奚若、錢端升是政治學家,周培源是物理學家,陶孟和是社會學家,鄧以蟄是藝術史家,李濟是考古學家。 出生地:杭州祖籍:福州 生卒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結核病) 畢業學校:美國賓州大學美術學院 稱號: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主要成就:參與國徽、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及改造傳統景泰藍 最佳好評: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金岳霖(1895~1984):湖南長沙人。哲學家、邏輯學家。最早把現代邏輯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弟子中有馮友蘭等。 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人,大學者梁啟超之子,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與妻子林徽因一起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丁玲(1904~1986):湖南臨澧人,左翼作家。代表作,獲斯大林文學獎。 張幼儀(1900~1988):祖父做過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是當時上海寶山縣的巨富。 陸小曼(1903~1965):江蘇武進人,生於上海。曾師從劉海栗等繪畫名家,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話劇。又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民國著名才女。

凌淑華(1900~1990),廣東番禺人,小說家、學者。燕京大學畢業,任教於武漢大學,有珞珈才女之稱。 陳西瀅(1896~1970),江蘇無錫人,原名陳源,筆名西瀅,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參與創辦《現代評論》,與女作家凌叔華結婚後,一起到武漢大學任教,1946年出任國民政府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常駐代表。 聞一多(1899~1946),湖北蘄水人,新月派代表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民主戰士。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楊振聲(1890~1956),山東蓬萊人,教育家、作家,曾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 張奚若(1889~1973),陝西大荔人,政治學家,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金岳霖和林徽因家就住前後院,“太太的客廳”也就此熱烈地開張了。經常是星期六的下午,金的朋友、林的朋友、朋友帶來的朋友,都聚集在這裡喝茶聊天。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回憶,抗戰前常來梁家的人,有張奚若、錢端升、金岳霖、周培源、陳岱孫、葉企孫、吳有訓、鄧以蟄、陶孟和、李濟、沈從文等,有時也和他們的夫人同來。其實除此之外,還有葉公超、胡適,以及更年輕一些的,比如李健吾、蕭乾、卞之琳等人。張奚若、錢端升是政治學家,周培源是物理學家,陶孟和是社會學家,鄧以蟄是藝術史家,李濟是考古學家。 ⊙1933年10月,冰心寫了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發表於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小說描寫了一群自命不凡的學界名流聚集在女主角家的客廳開沙龍的故事。文章一改冰心晶瑩透至的文筆,對人物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林徽因也不甘示弱,據林徽因的好友李健吾回憶說:“她(林徽因)恰好由山西調查廟宇回到北平,帶了一壇又陳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給冰心吃用。”從此,二人結怨。

⊙林徽因經常是朋友聚會時談話的中心,只要她在場,別人就沒有說話的份。一次飯局上,楊振聲問:“公超,你怎麼盡吃菜?”葉公超指指對面的林徽因,林正口若懸河地說著。有人說:“公超,假如徽因不在,就只聽見你說話了。”葉公超笑笑,補充說:“還有(梁)宗岱呢。” ⊙“太太的客廳”的人常在金岳霖家吃飯,金是湖南人,供應的多是湖南菜,所以人稱這是“湖南飯店”。金也雇了一個西餐廚師,據說小點心做得非常好,常常端過來給林徽因吃。 ⊙李健吾評論林徽因: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仇敵。 ⊙費正清和夫人費慰梅,來北京不久就加入了林徽因的沙龍,“費慰梅”這個中國名字就是林給起的。費慰梅回憶說:“老朋友會記得她(林)是怎樣滔滔不絕地壟斷了整個談話……話題從詼諧的逸事到敏銳的分析,從明智的忠告到突發的憤怒,從發狂的熱情到深刻的蔑視,幾乎無所不包。她總是聚會的中心和領袖人物。”

⊙林徽因“太太的客廳”可以說就是當時北京文藝圈的中心,尤其對青年作家來說,得到允許進入這個“客廳”,就等於說是得到了文藝圈的認可。燕京大學的學生蕭乾被邀請去“客廳”時,老早就把平時穿的藍布大褂洗得乾乾淨淨,把一雙舊皮鞋刷了又刷。蕭乾回憶說:“那次茶會就像在剛起步的馬駒子後腿上,親切地抽了一鞭。”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後來她發現有個男作家叫林微音,於是改“音”為“因”,並說:“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誤為林微音的,只怕日後把他的作品錯當成我的。” ⊙金岳霖說,照一般人的說法,都是“老婆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這個說法不適用於梁思成,在梁這裡,“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太太的好”。

⊙梁思成是中國最傑出的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創辦人。 1947年,有個學生到清華大學建築系上學,老師告訴他,中國文化界有三個國寶級的人物:梁思成、陳寅恪、翁文灝。 ⊙抗戰期間,梁思成一家隨學校搬到了李莊,那時大家都生活拮据,常常靠典當過日子。梁思成很風趣,要典當什麼東西時,就跟家人說:我們把這隻手表“紅燒”了吧,把這件衣服“清燉”了吧。 ⊙林徽因和梁思成總是一起工作,合作寫書,梁在自己的代表作《圖像中國建築史》中說:“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約定,無論誰先死了,活著的那個要為對方設計墓碑。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梁為太太設計墓碑,正好有學生來,梁問:“我正考慮碑上的字,上面並列四個頭銜:'文學家、詩人、舞台美學家、建築家',下面是'林徽因先生之墓',你看怎麼樣?是不是頭銜太多了?”結果只保留了一個頭銜:建築師林徽因墓。

⊙費慰梅評論林徽因:她的神經猶如一架大鋼琴的複雜的琴弦。對於琴鍵的每一觸,不論高音還是低音,重擊還是輕彈,它都會作出反應。或者是繼承自她那詩人的父親,在她身上具有藝術家的氣質。她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種藝術留下自己的痕跡。 ⊙1953年夏天,鄭振鐸、吳晗邀請了一些建築專家宴會,席上談到北京舊城保護的事情,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罵:“你們把真古董拆了,將來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林徽因文采好,梁思成的很多文章都經過林的修改潤色,林經常在初稿上改得密密麻麻,然後梁思成再拿去抄寫。他們共同的朋友莫宗江說:“梁先生寫得最好的文章,是在與林先生爭論中寫成的。林先生逝世後,梁先生的文章就平淡多了。”

⊙金岳霖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住前後院,金寫了一副對聯恭維梁氏夫婦:樑上君子,林下美人。 ⊙夏曾佑給梁啟超起了個綽號叫“佞人”,梁解釋說:古人自謙便稱“不佞”,“佞即才也”,中稱墨子是“才士”,我推崇墨子,所以叫我“才士”,“才”即“佞”也,所以就叫佞人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結婚時,父親梁啟超給兩人寫了一封信,說:“你們結婚後,我有兩件新希望:頭一件你們倆身體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變化作用,在將來開一新紀元;第二件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鬧,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這兩種希望,我想總能達到。” ⊙徐志摩在倫敦初見林徽因,有一段時間頻繁通信,據徐當時的太太張幼儀回憶說:“徐志摩隔幾天就要去附近的一個理髮店,名義是去理髮,其實是去收看林徽因的來信。”

⊙林徽因父親林長民旅歐時結識了比自己小21歲的徐志摩,兩人立刻引為知己,成了忘年交。林還把自己年輕時的隱秘戀愛告訴徐,徐據此寫成小說《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林和徐還分扮男女,一個扮有婦之夫,一個扮有夫之婦,互通情書。林死後,徐志摩公開了其中一封,並稱這封情書“至少比他手訂的中華民國大憲法有趣味有意義甚至有價值得多”。 ⊙徐志摩緊追林徽因時,妻子張幼儀正懷著身孕。一聽說張懷孕,徐便說:“把孩子打掉。”張說:“我聽說有人是因為打胎死掉的。”徐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徐志摩愛結交文學大腕,創造社諷刺他是熱愛“拜祖宗”。徐曾反複寫信請求與美國女作家曼殊斐兒見一面,終於得到許可,冒雨趕去,曼殊斐兒卻因病不見客。最後總算見了一面,前後不到二十分鐘。半年後,曼殊斐兒去世,徐特地跑到墳上去哭吊了一番。徐又去拜訪文豪哈代,哈代拒絕給他題詞,拒絕合影,茶也不給一杯。徐請求一點紀念品,哈代就從花園裡隨手摘給他幾朵花。

⊙徐志摩擅長結交名人。徐24歲到英國留學,還只是個文學愛好者,念的還是政治經濟學,但他結交的名人中,卻包括了當時英國知識界最重量級的人物,其中有最當紅的大作家、批評家、桂冠詩人、學術領袖……而當時知識界的領袖之一狄金森竟成了徐的保護人。 ⊙1923年,新月社成立於北京,中途解散,1927年在上海重新開張。早期成員混雜,但核心成員是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潘光旦、陳西瀅、饒孟侃等人。 ⊙徐志摩為《新月》所寫的發刊詞開頭引述了兩句話,一是《聖經·創世記》中的“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二是雪萊《西風頌》中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1931年,徐志摩到北大教書,同時編《新月》雜誌。當時徐和羅爾綱都住在胡適家裡,據羅回憶,徐志摩除了上課外,整天都待在屋里工作,“這個蜚聲文壇的大詩人,竟與書呆子相類”。傅斯年等晚上常來胡家打麻將,徐志摩從來不參加,連旁觀的時候都沒有過。 ⊙徐志摩和羅爾綱每天傍晚都去北海公園散步。有一次,路上有個老婦叫花子向徐乞討,徐便詳細問她是什麼地方人,家中有無子女,因何流落到北京,態度懇切得跟親人一樣,然後把口袋裡所有的錢都掏出來給了老婦人。 ⊙有一次夜晚十一點多,徐志摩乘興去看望梁實秋,見屋裡還亮著燈光,他想嚇梁實秋一跳,突然把門打開。但眼前的景象嚇得他大叫一聲,拔腿便跑。原來看到一對不認識的青年男女正赤裸著驚惶地從沙發上躍起。徐志摩又走到另一位單身朋友家,一看屋里黑黢黢,心想這傢伙睡了,來嚇他一下,便順手把門框上的電燈開關打開,不覺又是一聲大叫,原來床上睡的也是男女兩個人。徐事後說:“以後我再也不敢在黑夜闖進人家去了。” ⊙林徽因和金岳霖產生了愛情。一天,林哭喪著臉對丈夫梁思成說,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告訴妻子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祝愿你們永遠幸福。”說完,梁哭了,林也哭了。當林徽因把這個消息告訴金岳霖的時候,金回答:“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當退出。” ⊙金岳霖記不住學生的名字,有時課堂上要提問,就宣布:“今天請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於是所有穿紅毛衣的女同學都很興奮。 ⊙1926年農曆七月七日,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禮上,梁啟超指著新郎大罵,很多人對這場婚事都抱有非議,梁實秋則大聲支持老朋友:“結婚離婚都僅是當事男女雙方之事,與第三者何干?” ⊙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和徐志摩也是好朋友。 1926年徐跟陸小曼結婚時,張禹九很高興地參加了婚禮,為新郎新娘祝福。後來張去世的時候,遺囑說:追悼會上不要放哀樂,請念幾首徐志摩的詩就行。 ⊙徐志摩要跟張幼儀離婚,張的哥哥張君勱感嘆地說:“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 ⊙徐志摩去世後,梁思成撿回來一片失事飛機上的殘骸,一段燒焦了的木頭,林徽因為了紀念徐,將它襯上黃綢子,掛在床頭。也有人說是放在一個盒子裡,擺在了客廳。 ⊙徐志摩去世後,張幼儀回憶說,她跟徐在一起的時候,從沒有說過“我愛你”之類的話,但是,“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是最愛他的”。張為此很恨林徽因,覺得林和徐相愛卻又不嫁給他,欺騙了徐的感情。 ⊙凌叔華、陳西瀅是林徽因、徐志摩共同的朋友,徐曾把自己的日記和一些筆記存在凌那裡。徐死後,林徽因為了得到徐過去的日記,跟凌叔華大鬧了一場,最後通過胡適幫忙,才要了去。 ⊙金岳霖是個單身漢,無兒無女,但過得自得其樂。他養了一隻很大的雞,是雲南斗雞。這只鬥雞能把脖子伸上來和他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他還到處蒐集大梨、大石榴,和別的教師的小孩子比大小,輸了就把梨和石榴送給小朋友,自己再去買,樂此不疲。 ⊙在清華大學教授組織的一次邏輯學研究會上,有人提起哥德爾,金岳霖表示要買本書來看看。學生沈有鼎對金說:“老實說,你看不懂的。”金聽了,“哦哦”兩聲,坦然說:“那就算了。” ⊙西南聯大畢業答辯時,系主任金岳霖問王浩,為什麼要學哲學,王回答:“我想解決人生問題。”金繼續問:“那麼你解決了沒有?”王坦然地答:“還沒有。”畢業後王被保送到哈佛大學,只用了一年零八個月,又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 ⊙九一八事變後,青島大學發生學潮,學生全體罷課,準備坐火車去南京請願,校長楊振聲、教員聞一多等都主張平息風潮,盡快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學生們便包圍校長公館,楊振聲等倉皇潛逃,學生們又貼出標語:驅逐不學無術的聞一多! ⊙聞一多當學生時在清華聽過梁啟超的課,聞回憶梁講《公無渡河》時的情形:任公(梁啟超的號)先生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然後搖頭擺腦地朗誦一句:“公、無、渡、河”,接著大聲喝彩,叫一聲“好”!然後再重複地念:“公、無、渡、河”,“好”! “公、無、渡、河”,“好”! “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梁任公這樣自我陶醉地一唱三歎,一聲高似一聲,並無半句解釋。朗誦讚歎過後,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梁思成也在班上聽講。黑板擦過,這首古詩就算講完了。聞先生評論說:“大師講學,就是這樣!” ⊙有一次,聞一多寫了一封短簡給陳夢家,稱之為“夢家吾弟”。陳夢家回信時便也不客氣地稱“一多吾兄”,聞一多大怒,把陳大訓了一頓。 ⊙1930年,楊振聲籌辦青島大學,力邀聞一多和梁實秋加盟,分別主持國文系和外文系,楊說:“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講風景環境,青島是全國第一,二位不妨前去遊覽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裡執教,如不滿意,決不勉強。”梁稱之為“先嘗后買”法,於是“半日遊覽”、“一席飲宴”,就留在了青島大學。 ⊙有一次,梁實秋和聞一多在一間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個烏龜和一隻兔子。旁邊注了一行字:聞一多與梁實秋。 “哪一個是我?”聞一多嚴肅地問。梁實秋同樣嚴肅地回答:“任你選擇。” ⊙抗戰勝利後,吳有訓擔任中央大學校長。一天深夜,警察從貢院街妓院抓到一名學生,送回學校處理。吳有訓把那個學生訓導一番之後,提筆寫了“德之賊也”四個字相贈,並將其開除。 ⊙1941年的一次會議上,張奚若尖銳地批評國民黨的腐敗和蔣介石的獨裁。蔣聽不下去,就插話說:“歡迎提意見,但不要太刻薄!”張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下次再開會,他接到會議通知和往返路費後,當即回一電報:“無政可議,路費退回。”從此再沒有出席國民參政會。 ⊙1945年底,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各黨派都有代表參加,學者中有傅斯年和張奚若。張本是國民黨黨員,他的代表名額是共產黨提的,以無黨派代表出席。國民黨反對說:“張奚若是本黨黨員,不能由你們提。”張便發了個聲明:我不是貴黨黨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