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偵探推理 蘇東坡斷案傳奇·湖州篇

第17章 第十章湘潭居士

天色大亮,蘇公方才回得後院,用過早膳,信步庭院間,卻聞得府牆外人聲喧雜,不知何故,著蘇仁前往打探,不多時,蘇仁來報:“原來是張睢張大人今日起程赴任。”蘇公猛然醒悟,驚道:“忙於辦案,險些錯過。”流水回得房中,換了一領錦繡青袍,戴得一頂白紗頭巾,到得東廂房,張睢及家眷早已出府離去了。 蘇公急出府衙,追至街口,卻見人頭攢攢,擁擠不堪。蘇公、蘇仁幾不可行。蘇公陪個小心問道:“前方何事如此熱鬧?”街坊人不識蘇公,道:“客官莫非外地人氏?”蘇公道:“正是。在下乃路經寶地。”街坊人道:“原來如此。客官有所不知,今日乃是我湖州府尹張睢張大人離別之日。前方那身著藍袍者便是張大人。張大人為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為我湖州百姓嘔心瀝血,我湖州百姓人人敬仰。此番離任,湖州子民齊來相送,故而如此熱鬧。”

蘇公謝過那人,自擠身上前觀望。湖州百姓齊推城中德高望重者,於街井如歸客棧前設案餞別。張睢雙手捧過酒盞,高高舉起,道:“民者,吾之衣食父母。張某出身貧家,寒窗苦讀,得當今聖上恩典,方食朝廷俸祿。湖州三年,張某飽食終日、碌碌無為,今將離去,眾鄉親夾道相送,張某不勝感激。且借花獻佛,在此敬湖州鄉親三杯,願人壽年豐、家睦人和。”言罷,將三杯酒潑灑於地。 沿街兩側又有張睢雪冤洗獄、幫扶救助者數百人,各呈上等絲綢、美酒、湖筆、衣帽、果蔬等相贈。張睢一一謝絕,大笑而去。眾人無不傷感流涕。出得西城門,又有百姓於道旁擺酒餞別,張睢亦將酒灑地謝之。如此凡五里一桌案,延綿百里之長,一時震動湖州並四方州府。 第三日,張睢一行出得湖州地境,路經一山,崎嶇峻嶺,林密澗深,十分凶險。有家人道:“此山地勢甚為險惡,前後無有村莊人家,恐有強人剪徑,宜快行過。”張睢笑道:“為強人者,多系生計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即便是貪圖錢財之賊寇,亦無妨。張某無有金銀財寶,換洗衣裳卻有幾件。若來之,可贈與些,以御冬寒。”話音未落,自密林中閃出四條漢子,黑巾蒙面,手持鋼刀,攔住去路。眾家人大驚,各持棍棒,嚴陣以待。一名強人衝上前來,喝道:“快快留下錢財,饒你等性命。”

張睢上前,拱手道:“在下湖州張睢,此番謫官赴任,路經貴地,只是囊中羞澀,無以奉上。還望諸位高抬貴手,放我等前行。”那強人奇道:“你果是張睢張大人?”張睢道:“正是張某。”那強人忙施禮道:“我等守侯張大人多時了。”張睢奇道:“你等甚人?候我何干?”那強人拉下蒙巾,卻是一不曾相識的男子,道:“此處非言語之地。前方林中有一舍,懇請張大人移駕前往。”家人疑道:“老爺,強人之言怎可相信?恐其有詐。”張睢笑而不語,徑自隨那強人而去。眾家人緊跟其後,以防不測。入得密林深處,果見一茅舍,張睢竟自進了那茅舍,眾家人在外侯立。 密林深處,隱匿二人,探頭窺視,竟無一人察覺。 不多時,張睢與眾強人出得茅舍,家人見狀,紛紛圍上。張睢揮手,令其退下,喚人取過筆墨紙硯,疾書信箋一封,交與那為首強人,道:“張某此離湖州,恐今生難再返。你我等許是最後一面,張某就此謝過諸位。”張睢施禮,那為首強人伸手攙住,道:“折殺我等。大人此去,路途遙遠,我等不便耽擱,請大人上路。我等就此別過。”眾強人抱拳道別,入得密林中。獨餘下兩名黑臉強人,張睢令家人牽來兩匹馬,與那二人騎了。

張睢一行正欲起程趕路,忽聞林中有人高聲叫道:“好個張睢,且駐足則個。”張睢及眾家人皆驚,紛紛回首望去,卻見林中躍出二人,非是他人,正是蘇公、蘇仁。張睢驚道:“蘇大人怎的在此?”蘇公笑道:“蘇某忙於明珠一案,聞訊之時已不見大人踪影,故追趕至此。若遲片刻,險些錯過與張大人告別。”張睢受寵若驚,道:“蘇大人辛苦矣!此張某之過也。” 蘇公道:“蘇某追來,一者,與大人言別。”說罷,令蘇仁取出一壺美酒併兩只酒盞,斟滿美酒,芳香四溢。蘇公捧起酒盞,道:“此乃上等狀元紅,特來敬與張大人。有詩道: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又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喝下此酒,順祝張大人一路珍重。”張睢感嘆道:“蘇大人如此情深義重,張某感激不盡。今借大人佳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你我同幹此盅。”說罷,一飲而盡。

蘇公飲罷,笑道:“蘇某此來湖州,有一大憾事。”張睢道:“何事?”蘇公道:“施青蘿小姐,乃湖州第一美女也,柳夭桃艷,才色雙絕。湖州人言:不見施青蘿,便未來湖州。蘇某不能目睹其芳容,豈非人生之憾事?蘇某此來之意圖,其二便是為一睹青蘿小姐之廬山面目。”張睢聞聽,驚得目瞪口呆。蘇公上前,近得那黑臉強人,拱手道:“青蘿小姐,蘇軾這廂見禮了。” 眾家人大驚,紛紛望去:那強人藍巾青袍、黑面黃手,體態臃腫,怎是湖州第一美女施青蘿?張睢不解道:“蘇大人何出此言?”蘇公笑而不語,巴望支著那強人。張睢忽笑道:“蘇大人怎的知曉此人是青蘿?”卻見那黑臉強人下得馬來,裊裊而行,近得前來,道個萬福,微啟唇道:“小女子施青蘿見過翰林大學士蘇大人。”那聲音嬌嫩如啼、婉轉清新、動人心弦,眾家人皆驚。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公嘆道:“今雖不能一睹青蘿美貌真容,聞其聲,如見其人,足矣。”施青蘿道:“蘇大人見笑了。學士大人之名,天下文人騷客,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小女子只恨身賤名微,無緣以見。今得一見,學士大人超凡脫俗、灑脫豪放,正所謂詞如其人。”張睢窘道:“此事頗有曲折,還望蘇大人海涵。”蘇公笑道:“張大人大可不必如此,蘇某早已知之,不言破者,乃成汝美事也!”張睢驚道:“蘇大人早已知之?”蘇公笑道:“正是。”張睢嘆道:“張某聞人言:蘇學士神思過人。嘗疑之,自蘇大人破得明珠一案,信半分;今乃全信矣。卻不知大人何以知曉此中曲折?” 蘇公笑道:“那日,蘇某應邀到得'太湖春'赴宴,乃是朱山月做東。他為巴結蘇某,請得湖州第一美女施青蘿小姐作陪。卻不料那日前夜,施小姐竟無端失踪了。次日傳出,湖州轟動。市井街坊,眾說紛紜,皆道青蘿小姐被強人所擄。蘇某初始亦如此以為。那日酒宴之間,歌伎燕草、秦桑曾與蘇某言,事發當夜,青蘿小姐聞聽次日乃是為蘇某作陪,分外高興,口口聲聲稱道其向來敬慕子瞻,恨不得疾刻見之。如此云雲。青蘿小姐,可是如此?”

施青蘿點頭,道:“小女子確曾與姊妹言及。”蘇公道:“若蘇某不曾言錯。青蘿小姐此番話語一分或是實言,另一分便是煙霧,不過借燕草、秦桑等人之口,迷惑眾人耳目也。汝之言語,與人一番錯覺,只道汝之失踪,乃是被劫,而無人疑心,汝非是被劫,乃自家潛逃也。”施青蘿驚訝不已。張睢驚嘆道:“蘇大人果非常之人。只是不知大人怎的疑心上張某?” 蘇公道:“道來話長。那日,蘇某應邀前往'太湖春'赴宴,路經一家客棧,喚作如歸客棧。蘇某行步抬首之間,偶然一瞥,卻見客棧樓閣間,窗格旁立一男子,只是相距甚遠,不曾看清楚,隱約之中,有似曾相識之感。再欲細看,那人卻隱身不見了。蘇某便問隨從蘇仁,可曾看著那人。蘇仁道,未曾留意。蘇某與他言及,他道,老爺初來湖州,無有朋友舊交,怎生認得人?定是眼花,認錯他人。蘇某雖亦如此以為,心甚疑之,只是百思不得其解。”蘇仁立於一旁,回想那事,道:“老爺疑心,故而回府中途,又入得那如歸客棧查探。”

蘇公道:“蘇某假稱絲綢商人,欲住上等客房。那客棧小二引我等入得樓閣上一間,正是蘇某欲見那間。進得那房,蘇某細細察看,先前住店者卻原來是一女子。”張睢詫異,道:“蘇大人何以知曉是女子居過?”蘇公道:“蘇某於窗格間所見之人雖是一男子。可那客房之中,乾淨整潔,別有雅緻,且臥房內隱約有女子清香,故而知之。初始,蘇某隻道是癡男信女幽會之地。不經意間,蘇某見地上有一手絹,便拾將起來,藏入袖中。”說罷,自袖中摸出那手絹,示與張睢等人。蘇公道:“今特攜來,與諸位一見。若蘇某不曾言錯,此手絹乃是這位翠嬸之物。” 蘇公手指一人,正是另一黑臉強人,那強人驚“哦”一聲,眾人聽得清楚,果是一女人聲。那人近得前來,看那手絹,道:“確是老身之物,不想失落在那客棧內。”張睢取過手絹,細看一番,疑道:“區區一方手帕,蘇大人何以尋得線索?”蘇公道:“此手絹雖舊未破,所用日久,且已洗得花白。可見此手絹主人乃是一勤儉樸素之人,年輕女子所用手絹往往新且香,如此手絹端是中、老年婦人之物。再看那手絹一角,繡有一字,乃是一'翠'字,故而蘇某推斷那主人名中有一'翠'字。只是有一事令蘇某不解:如此勤儉之人怎的會住上等客房?”

張睢又道:“湖州城中婦人何其之多,且名帶'翠'字者,不計其數。蘇大人何以憑此'翠'字認定其主?”蘇公笑道:“若依此查尋,無異於大海撈針一般。蘇某隻是一時好奇,並不曾與施青蘿失踪一案聯想,故而未將其放在心上。後因查探施青蘿失踪之案,蘇某聞知青蘿小姐有一養母施趙氏,住桃花溪畔,為尋線索,蘇某前往桃花溪,欲拜訪之。那日,蘇某到得桃花溪,詢問鄉人,得以知其居所。卻不料,施趙氏並不在家中。其鄰居一婦人告知,他已往湖州城中探望施青蘿,並不曾歸家。蘇某曾聞曹滄衡言及施趙氏,只道他自回桃花溪了。前後言辭不一,歸與未歸,甚難知曉。施趙氏者,青蘿之養母,人多不知其原名。那鄰人無意間道出,喚之為翠嬸。蘇某聞之,猛然憶起客棧中拾得之手絹,莫非巧合?只是那日蘇某不曾將手絹帶去。次日,便遣一得力公差,攜此手絹前往桃花溪,尋施趙氏鄰人辨認。那公差回報,此絹果是施趙氏之物。蘇某思量,施趙氏現身如歸客棧,又有一男子牽連其中,斷是與施青蘿失踪一事相干。”

張睢驚嘆道:“蘇大人果然心細如繭絲。卻不知怎生疑心上張某?”蘇公笑道:“偶然觸發之靈機也。那日,張大人來蘇某書房言談,後蘇某送大人回東廂房,張大人轉身之際,猛然觸發蘇某靈機,頓時憶起如歸客棧窗格之身影,蘇某大悟,那身影並非親朋舊友,乃是相識不足一日的張大人。施趙氏與張大人現身同一客房中,不難推斷,張大人必與施青蘿有乾系。”張睢嘆道:“張某與青蘿往來已近一年,湖州城中知之者不過四五人,且皆是張某心腹。蘇大人方來不過三四日,竟察覺出來,果然厲害。” 蘇公道:“蘇某思量,那上等客房斷然不是施趙氏所居,一者施趙氏勤儉樸素;二者施趙氏少來城中,即便來探望青蘿,亦不必住在客棧。此房亦非張大人所居。自那客房之佈局可見,此房並不曾有他人居住,乃一人也。客人如此長久居住一房,客棧掌櫃絕無不知之理。張大人、青蘿小姐,皆是湖州名人,若有往來,湖州城中必有傳聞,怎的無人知曉?足可見你二人隱蔽之嚴密。蘇某便著人打探如歸客棧掌櫃之情形,手下查得,那如歸客棧掌櫃曾因冤案入獄,已問死罪。恰逢張大人到得湖州,明察秋毫,察出破綻,為其平冤昭雪。那掌櫃視張大人如再生父母,自不會將此事宣揚出去。可是如此?”張睢嘆道:“正如蘇大人所言,那客房乃是張某與青蘿幽會之所。”

蘇公道:“還有一事,可表明張大人與青蘿有往來。”張睢問道:“何事?”蘇公道:“大人曾贈與蘇某一字卷,李太白之《將進酒》。其上有張大人篆刻圖章,曰:湘潭居士。而蘇某恰在青蘿小姐浮萍齋內見得一捲軸,乃一潑墨山水,雖無題跋,亦無署名,卻有一方篆章,亦為'湘潭居士'四字。”張睢嘆道:“湘潭居士一印,乃是張某自命自刻之,外人皆不知曉。湖州城中,惟有青蘿浮萍齋中所藏捲軸落下此印款識。張某以為,既無人知曉湘潭居士者,故可與眾捲軸雜於一起,懸於齋內。齋內多是文人騷客贈與青蘿之字畫捲軸,誰人理會此些?那日,蘇大人索要吾之字卷,張某將蘇大人當作知交,故取出此印,只道即日便要離開湖州,絕無第三人知曉此印情形。誰曾料想蘇大人過目不忘,一眼便將之窺破。” 施青蘿一旁道:“蘇大人所言不錯。張睢張大人乃真君子也,他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且一表人材、滿腹經綸。湖州城中無人不知,哪個不曉。約莫一年前,小女子回桃花溪探望母親,途中識得張大人,一番言語,小女子便認定,此人便是小女子心中如意郎君也。小女子雖身處風塵,卻不貪富貴、不愛權勢,惟有真心之愛。為之,可上刀山下火海,即便粉身碎骨,亦無反顧。張大人此番謫遷襄陽,小女子思定,便悄然離走,追隨於他。小女子此番離去,便不再回來,思想母親一人孤苦伶仃,心不忍之,故密書告之母親,與小女子同往襄陽。” 蘇公感嘆道:“青蘿者,奇女子也。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今有青蘿擇夫而嫁。古往今來,倘若個個女子皆如青蘿一般,為其所歡者而妻,又何嘗有那般般淒涼委婉的姻緣?世俗枷鎖,何其之狠!” 張睢問道:“張某聞聽蘇大人曾將那何固、孔淶二人拘到府衙勘審,只道他二人其一乃是劫賊。卻不知大人為何將他二人放回?”蘇公道:“何固、孔淶,迷戀青蘿,且相互猜忌,青蘿失踪,他二人行踪詭秘,甚為可疑。蘇某確曾懷疑他二人。後悟出,他二人中他人卞莊刺虎之計,他等行徑乃迷惑我等視線之假相。想必此著是青蘿小姐出走計畫之一步。”施青蘿聞聽,驚訝不已。 蘇公又道:“青蘿小姐早已料到,其失踪必定驚動湖州,官府亦將全力偵查。為延其時,以便順利離開湖州,故設下此計,轉移官府視線,將其引向何固、孔淶二人。浮萍齋內為何單單失卻了何固的《閉月羞花圖》?何固之佩玉無端在其臥室失盜,後竟現身浮萍齋後,此是為何?孔淶無意收得匿名信箋,只道與他人錢交易,後又屢次支使其行踪,將何、孔二人調出湖州城,悄然去了升山鎮。凡此種種,皆在計畫之中,欲令我等疑心他二人。若非明珠意外失踪,張大人為清白其身而留府不往,此計畫必定成功,青蘿失踪一案恐難知真相矣。” 施青蘿道:“不知蘇大人怎的識破此計?”蘇公道:“乃是孔淶所收之匿名信箋。”施青蘿疑道:“既是匿名信箋,大人又何以知之?”蘇公笑道:“蘇某僥倖識得那信箋字跡。”張睢、施青蘿奇道:“端的蹊蹺,大人怎的識得那字跡?我等不信。”蘇公笑道:“若蘇某不曾言錯,那信箋乃是他所書之,此人乃是你等幫手。”張睢、施青蘿驚詫不已,問道:“他是何人?”蘇公趨上兩步,附得張睢耳旁,低聲道出五個字。張睢聞聽,目瞪口呆,道:“蘇大人何時知之?”蘇公笑道:“蘇某早已知曉了。”張睢嘆道:“張某心服矣。” 蘇公笑道:“蘇某還有一事相告。”張睢道:“蘇大人直管說來。”蘇公道:“乃是為明珠一案。”張睢道:“張某已聞言,此案與湖州四雄有乾系。那湖州四雄乃是商賈朱山月之幫兇,想必他等行徑是受朱山月指使。盜竊明珠之幕後元兇端是朱山月。”蘇公笑道:“張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張睢不解。 蘇公道:“那朱山月乃是湖州巨賈,家財萬貫,怎會希罕區區一顆明珠?”張睢疑道:“許是他有收藏明珠之癖好。”蘇公笑道:“此事且容蘇某從頭言起。自來湖州中途,蘇某因偶然之機,破得一案,追繳得一顆明珠。那明珠乃是張大人手中一懸案之證物。蘇某到得湖州當夜,盜賊竟又將明珠盜走。”張睢道:“張某亦疑惑不解。那盜賊怎的如此靈通?且如此膽大妄為。” 蘇公道:“原來府衙之中有潛伏的細作。”張睢問道:“蘇大人可曾查出甚人?”蘇公道:“非是他人,乃三班衙役鄭海是也。”張睢驚道:“怎的是他?”蘇公道:“鄭海多受朱山月之賄,故而府衙之事,無有朱山月不知者。張大人可曾憶得,沈成劫明珠一案,大人竭力緝查,行徑甚為隱秘。可那沈成依舊逃之夭夭,為何?”張睢悟道:“莫非是鄭海洩密不成?”蘇公點頭,道:“正是。”張睢不解,道:“他怎的與沈成有乾系?” 蘇公道:“張大人兀自蒙在鼓中,沈成搶劫明珠一案之幕後主使也是朱山月。”張睢驚道:“怎的也是朱山月?他府中珍珠瑪瑙金銀玉器,何其之多?即便得到此明珠,如泰山多一石,倉廩多一粟,何故如此貪心?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像也。”蘇公嘆道:“方才蘇某已言過,那朱山月怎的會希罕區區一顆明珠?張大人錯矣!朱山月處世八窗玲瓏,圓滑得很,為人狡詐,極有城府,卻不吝嗇,其令人搶劫明珠,乃有其意圖。”張睢疑道:“有甚意圖?”蘇公嘆道:“張大人果不知曉?”張睢反問道:“張某怎的知曉?”蘇公嘆道:“非為其他,乃為張睢張大人也。”張睢大驚,道:“蘇大人何出此言?怎是為了張某?”施青蘿疑道:“莫非朱山月意欲用此明珠賄賂張大人不成?張大人亦非貪財之輩。”眾人亦迷惑不解。 蘇公搖頭道:“張大人自來湖州,興利除弊,推行新法,改革賦稅,湖州百姓受益非淺,無不拍手稱讚,敬重張大人。可世間之事,有益必有損,有利必有弊。張大人推行新法,如朱山月之類豪商富賈個個恨之。殊不知,張大人乃他等心頭大患也。”張睢道:“推行新法,乃當今聖上並丞相之舉措,乃勵精圖治、強我大宋,亦為天下之蒼生。此些奸商詐賈,精心鑽營,謀取暴利,如那吸血鬼一般。張某恨不能先除之而後快。” 蘇公嘆道:“張大人過於剛直也。蘇某早已言過,推行新法,亦有弊端,不可強行之。張大人之舉,觸及了湖州某些權勢富貴之根本。”張睢道:“變革新法,豈無險阻?衛鞅變法,終被車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或敗或成。蘇大人雖當世大學士,經天緯地,踔絕之能,卻不知新法之必要,實乃一大憾事也。菩薩曰: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張某不才,願為先鋒,即便是萬丈深淵,亦不回首。” 蘇公感嘆不已。張睢醒悟道:“他等奸商嫉恨於張某,便設下此計,得知杭州知州王大人有壽禮送往京城,便將之搶劫,而後造謠生事,只道我張睢治理不力,致使湖州賊寇叢生、民恨吏怨。又暗通關節,密上奏本,聖上、丞相竟信其言。”蘇公點頭道:“正是如此。”張睢嘆道:“張某不解:前番搶劫明珠,乃是為嫁禍張某,他等意圖已成,蘇大人方才上任,他等又盜走明珠,意欲何為?” 蘇公道:“張大人所言中的。沈成攜明珠而逃,後被他人所殺,明珠僥倖追回。此案至此已圓滿。朱山月又遣人盜明珠,實乃畫蛇添足、弄巧成拙。”張睢點頭,道:“張某亦如此思想。”蘇公搖頭道:“其實不然。張大人有所不知,沈成所攜逃之明珠,非是杭州王敦王大人之明珠也。”張睢及眾人皆驚訝不已。 蘇公道:“蘇某追回明珠,朱山月聞知不妙。試想,那王敦大人見得明珠,卻非自己之明珠,此事定然將揭穿。如此,沈成搶劫明珠一案必然深究,不定何時便會查到他朱山月之頭上。”張睢悟道:“蘇大人來湖州之日,先遣鄭海來報信。卻不料鄭海將消息告知朱山月,朱山月耽心事發,故而先下手為強,令人連夜盜走那假替之明珠。蘇大人竭力緝查此案,尋得線索。那朱山月見風緊事急,害怕惹火上身,便又令人潛入府衙,將那原先真的明珠送回,意欲平息此案。不想蘇大人破案神速,此舉竟已遲矣。” 蘇公笑道:“此中還須謝過張大人之暗線也。幸有他暗中指點幫助,蘇某才省卻了諸多周折。”張睢笑道:“古人云:吉人自有天象。蘇大人若不嫌棄,可收用此人。”蘇公笑道:“蘇某正有此意。”張睢道:“如此,張某代他先行謝過大人了。” 蘇公笑道:“張大人何必如此。人才者,蘇某素來敬重。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也。臨別之際,蘇某還有一事相告。”張睢笑道:“蘇大人事多矣。不妨悉數說來。”蘇公笑道:“此番明珠被盜一案,真正之盜賊非是朱山月,實另有其人。”張睢驚道:“不知盜賊何人?究竟是甚回事?”蘇公笑道:“真正盜賊非是他人,乃是蘇某也。”眾人聞聽,無不詫異。 蘇公道:“張大人可曾憶得,案發當夜,蘇某曾與張大人秉燭夜談,蘇某聞得戶外有異常聲響,出門去看,卻並無異樣,心甚疑之。張大人只道是風聲。蘇某卻多了一心,明的放回明珠,實則暗中攜帶於身。那盜賊潛入書房,四下搜索,未見明珠,只得空空而返。次日,蘇某見書房凌亂,便知其故,遂將計就計,只道明珠被盜,又責令衙役捕快,四處放風,竭力查探,緝拿盜賊。弄得滿城中人,皆知曉此事。蘇某心中疑惑,思量那盜賊非一般盜賊。於是取來沈成一案之卷宗,細細閱之,頗有疑問,或有沈成同黨殘餘。蘇某欲藉機一網除之,故而自沈成一案著手,尋查線索。聞街坊中人言,有殷小六者,與沈成相交甚密,或知其中情由。蘇某便著人查探殷小六。卻不料朱山月先下手將其謀害。原來,那殷小六亦是朱山月之手下,沈成一案,他卻在杭州探風。此番,朱山月令他潛入府衙,意欲盜竊明珠。只是不曾得手,白來一遭。初始,朱山月信之。卻不料次日傳出消息,府衙明珠被盜。朱山月大怒,只道殷小六私吞明珠,欺矇於他,即令湖州四雄追查此事。那殷小六貪杯好色,那夜自在翡翠閣作樂,湖州四雄將他拿住,逼問其情。那殷小六本不曾盜得明珠,自不會招認私吞一事。那湖州四雄嚴刑逼之,那殷小六或是抵擋不住,屈打成招,只道此事與呂瑣相干。湖州四雄遂將他殺害,又恐案發而受牽連,便剁下了他的頭顱,成了一具無頭屍首。因殷小六與呂瑣來往密切,且呂瑣是古董行家,朱山月果信之,令其管家安福前往試探,那呂瑣怎會招認?故而他二人爭吵起來,呂記店鋪中伙計無意見之。朱山月惱怒,便令四雄之一鉤命郎君卜仁追殺之,卜仁又四下搜尋一番,無有明珠下落。朱山月又疑心明珠在殷小六之妻手中,便令四雄之一元天追查之。殷小六之妻亦死於其手。” 張睢道:“萬般無奈之下,那朱山月為平息事端,只得將手中真明珠送歸府衙。”蘇公點頭,道:“蘇某亦不曾料想到有兩顆明珠。後將二珠比照,果有差異。原珠雖隻鳥卵一般大小,卻晶瑩剔透,到得夜間,熠熠發光,端的是一顆夜明珠,實屬罕見。”蘇公言罷,張睢等人嗟嘆不已。 張睢笑道:“蘇大人真乃機巧之人。”蘇公嘆道:“張大人此去襄陽,蘇某意欲作詩相贈。”張睢喜道:“如此甚好。”令家人取來筆墨紙硯。蘇公道:“不知施小姐可否願為蘇某研磨?”施青蘿嫣然一笑,道:“能為蘇學士研磨,乃妾身之幸也。” 卻見蘇公左手拂須,右手將那狼毫一揮,書詩一首,名曰《送張嘉州赴襄陽任上》。詩云:“少年不願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頗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虛名無用今白首,夢中卻到龍泓口。浮雲軒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難入手。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笑談萬事真何有,一時付與東岩酒。歸來還受一大錢,好意莫違黃發叟。” 張睢笑道:“人言蘇大人之詩詞,理妙萬物,氣吞九州,縱橫奔放,若遊戲然,觸處生春,別開生面。今方見之。幸甚幸甚。”說罷,將那詩卷收下,謝別蘇公,翻身上馬,自引施青蘿並家眷、隨從等往襄陽而去。張睢到達襄陽府,上任不足三月,因不滿襄陽府衙諸多官吏招權納賄、為虎作倀,遂掛印隱遁,不知所踪。據後人考證,張睢一家應該隱居在荊州府江陵縣,四百多年後的明代,張睢後世子孫中出了一個人物,喚作張居正,此人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 蘇公立於道旁,目送張睢一行沒入山林之間,唏噓幾聲,嘆道:“走矣,走矣。”蘇仁道:“張大人已遠去。老爺且回吧。”蘇公不語,自往湖州城而去。蘇仁追上蘇公,問道:“方才老爺與張大人所言謂'此人'者,不知是何人?” 蘇公不答,俄而,笑道:“你道他是何人便是何人。”蘇仁思索,言及數人姓名,蘇公笑而不語。蘇仁無奈,問道:“老爺,可知那朱山月等人藏匿何處?”蘇公搖頭。主僕二人一路言語,自回湖州城。 明珠一案雖已完結,但其中頗多疑惑,不久便引出一樁大案來! (本卷完)
一、王大人,即王安國,王安石之弟,熙寧元年進士,留有《王校理集》,可惜已散佚。 二、顏公,即顏真卿,京兆萬年人,唐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後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其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道:“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 三、《李義山詩集》,李義山,即唐代詩人李商隱,與“杜牧”齊名。 四、黃魯直,即黃庭堅,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 《宋史·文苑傳》道:“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黃庭堅道:“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至於其草書,趙孟頫道:“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 五、張長史,即張旭,字伯高,唐代吳郡人,世稱張長史,生卒年月不詳。他得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韓愈道:“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八仙歌》中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六、懷素,唐代草書大家,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相傳他為練字種了一萬多棵芭蕉,用蕉葉代紙、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穿,禿筆成塚,以“狂草”出名。古人稱其“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 七、《送張嘉州赴襄陽任上》,在《東坡詩》中應為《送張嘉州》,此詩名是小說杜撰,小說中人物“張睢(嘉州)”實非蘇軾詩中“張嘉州”,此是魚目混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