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偵探推理 蘇東坡斷案傳奇·黃州篇

第6章 第六章赤壁懷古

又三日後,紅日高升,春暖花開,徐君猷邀副團練使蘇軾遊西北赤鼻山,又請安國寺潛德大師、臨江書院齊禮信陪遊。那赤鼻上岩石突似城壁,色呈赭紅,風景旖旎,但凡上任黃州官員或路經黃州文人騷客必遊此山。蘇公初來黃州,便聞聽說此山,早有心遊歷一番,奈何因病耽擱,此番徐君猷開口提議,蘇公欣然應諾。 出黃州城往西北,行了數里,見前方有一茶亭,徐君猷道:“且至前飲口水再行。”眾人然之。茶亭前有四張木桌,圍四五人飲茶閒聊。齊禮信上前喚茶博士上茶,徐君猷、蘇公、潛德大師分三方落座,蘇仁等隨從自另尋桌坐了。蘇公環顧四下,臨桌三個漢子正談笑甚麼。不多時,茶博士上得茶來,蘇公端碗,吹了一口熱氣,喝了一小口,放下碗來。

“原來那清城派非是徐大人之意,我等卻是誤會了。”臨桌一中年漢子嘆道。蘇公聽得分明,把眼看徐君猷,徐君猷淡然一笑。又一個黃臉漢子道:“此番還虧得張錦洲張大人。”另一黑臉漢子連連點頭,笑道:“這張大人可是我黃州人呀,他自當為我黃州父老言語。”黃臉漢子搖頭嘆道:“那臨江書院出了幾多大人?可又有幾人為我黃州百姓做些好事?”中年漢子連連點頭,道:“說的是,他等中舉當了官做了大人,哪裡還顧得父老鄉親。此番朱先生遇害,張大人出面,只因他與臨江書院朱先生乃是同窗。”那黑臉漢子嘆息道:“朱先生真是難得的好先生,可惜竟被好友害了。”那黃臉漢子淡然一笑,道:“甚麼好先生?只知收取學錢,真是有辱先生之名。”黑臉漢子反駁道:“他亦收得甚多貧苦子弟,且分文不取,還供吃住日用。你莊中那高氏之子豈非便是如此?”那黃臉漢子忽冷笑一聲,道:“你知曉甚麼?那朱先生心懷叵測,他常去……”黃臉漢子似覺失言,遂閉口不言了。

徐君猷、蘇公等聽得分明,不便言語,待喝完茶,付了茶錢,復有上路。行走中,蘇公望著齊禮信,道:“齊先生身肩重任,萬不可辜負黃州百姓。”齊禮信點頭道:“蘇大人之言,禮信謹記在心。”徐君猷嘆道:“為人師者,必先立師德。溫七、周中,偽人師表,暗行苟且之事,實師之惡瘤也。只可惜了龐廣先生,一身正氣,卻被周中無端害死。”齊禮信嘆息道:“可恨那溫七、周中竟還誣陷龐先生,只道是他害死了朱先生。若非蘇大人識破奸計,我等竟將他二人視為良師益友。” 潛德大師合掌道:“阿彌陀佛,所見非所見,所知非所知。”徐君猷笑道:“大師所言甚是,此所謂眼見為實也。”蘇公擺手笑道:“徐大人錯也,大師乃是言所見非所見。”徐君猷搖頭道:“蘇大人錯也,既是所見,又怎的不是所見?大師此言之意是:你所見的,非我所見的;你所知曉的,非是我所知曉的。潛德大師,可是如此?”潛德大師笑而不語。蘇公淡然一笑,不再辯駁,俄而,心中忽一動,不覺一驚,問道:“徐大人適才言甚麼?”徐君猷知是蘇公誑他,笑而不語。蘇公拈鬚思忖,卻不理會徐君猷等人,口中嘀咕甚麼。徐君猷料想蘇公欲捉弄於他,亦不理會。

蘇公竟撇下眾人,獨立道旁,茫然若失。徐君猷詫異不已,喚過蘇仁,示意其上前詢問。蘇仁搖頭道:“老爺此般情形,定是在思索緊要之事。”徐君猷疑惑道:“緊要之事?甚事?”蘇公忽轉過身來,道:“徐大人,我明白矣。”徐君猷奇道:“明白甚麼?”蘇公道:“蘇某明白徐大人適才所言的話語了。”徐君猷失笑道:“此等話語,甚是簡明易懂,蘇大人休要取笑徐某了。”蘇公搖頭道:“有些話語,雖簡明易懂,但卻又深奧無比。”徐君猷笑道:“你此言我卻不明白了,既簡明易懂,為何又深奧無比?”蘇公道:“此便是所知非所知,明明是知道的,卻不知道。明明是不知道的,卻又知道了。”潛德大師啞然失笑。徐君猷連連搖頭,笑道:“知你蘇軾善辯,不與你辯了。”

蘇公搖頭道:“非蘇軾與你辯,我乃是言朱溪遇害之事。”徐君猷一愣,疑道:“朱溪遇害之事?”蘇公點點頭,道:“我已知兇手何人矣。”徐君猷不覺失笑道:“殺死朱溪的兇手是周中,溫七、元悟躬、鄭浩然乃是幕後主使。此些我等早已知曉了。”蘇公搖搖頭,道:“兇手還有其人。”蘇公此言一出,眾人皆驚。徐君猷道:“究竟何人?”蘇公嘆息一聲,低聲道:“劉相覃。”徐君猷聞聽,驚詫不已,連連搖頭道:“絕無可能。他乃朱溪最為器重喜愛的弟子,怎會殺其恩師?”齊禮信反駁道:“劉相覃為人誠實本分,素來尊重朱溪,絕不會做出這等事情。” 蘇公嘆道:“蘇某亦不肯信。那日,徐大人與蘇某前往臨江書院,欲入朱溪書齋不倦堂尋《吉夢錄》一書,劉相覃為我等引路,在書齋之中,我等言及朱溪先生,那劉相覃哀嘆道:'先生懷材抱器,晨提夕命,誨人不惓,不想被周中所害,學生淚迸腸絕,目眢心忳,奈何生死之事,乃天命也。'劉相覃言此番話時,龐廣、周中皆已死,但朱溪死於周中之手,即便我等,亦不甚清楚,直至程貫被擒招供,方才確認。那時刻,外人皆以為朱溪乃龐廣所害。”齊禮信思忖道:“蘇大人說的是,我等皆以為龐廣與周中同謀,龐廣殺了朱先生,而後又被周中滅口。”徐君猷思忖半晌,疑惑道:“如此言來,他竟是早先知曉了?”

蘇公點頭道:“此即徐大人所言,本不該知道的,他卻知道了。”徐君猷疑道:“周中謀殺朱溪,溫七、程貫皆已招供,斷然不會錯的。或是劉相覃察覺出了周中陰謀,只是無有證見罷了。故而言語時,便脫口而出。”蘇公搖頭道:“非也,蘇某以為,周中謀害朱溪之時,劉相覃便在書齋之中。”徐君猷驚道:“在書齋之中?如此言來,他亦是周中同謀?”蘇公搖頭道:“他定是隱藏某處,周中卻不知曉。”齊禮信詫異道:“如此言來,他窺見了周中行凶?”徐君猷思忖道:“所以他言朱溪被周中所害。既如此,他為何不首告?”齊禮信道:“他定是心中恐懼,不敢首告。” 蘇公搖頭嘆道:“只因劉相覃與周中一般意圖。”徐君猷驚道:“一般意圖?你道他是為殺朱溪而來?”齊禮信連連搖頭,不肯相信。蘇公嘆道:“可惜他遲來一步。”徐君猷道:“如此言來,他只是有殺人企圖,未有行徑。可你又怎知他為殺朱溪而來?他為何要殺恩師?”齊禮信搖頭道:“不合情理,不合情理也。”蘇公淡然一笑,道:“徐大人可曾留心朱溪枕下那方綢帕?”徐君猷點頭道:“那綢帕當是雲夢雪贈與朱溪之物。”蘇公搖頭道:“非也。那方綢帕並非雲夢雪之物,乃是劉相覃之母高氏所有。”徐君猷、齊禮信驚詫不已。徐君猷疑道:“蘇大人怎生知曉?”蘇公道:“蘇某無意間瞧見高氏絲巾,二者刺繡頗有相似,疑出於同一人之手。”徐君猷思忖道:“或是他二人皆自同一絲綢店買得?巧合而已。”

蘇公嘆道:“徐大人、齊先生、潛德大師,皆見過劉相覃母親高氏。”徐君猷疑道:“便是臨江書院前曾見得的那美貌婦人?”潛德大師疑道:“貧僧未曾見過。”蘇公笑道:“便是大師目中無人之人。”潛德大師恍然大悟。齊禮信道:“齊某識得相覃之母高氏,這嫠婦亦命苦,丈夫早年病故,家徒四壁,孤兒寡母端的不易,慶幸那相覃孝順懂事,又好讀書。朱先生歎其家境貧寒,有意資助相覃,故與高氏相識。聽蘇大人言,似乎他二人之間有甚瓜葛?” 蘇公冷笑一聲,道:“朱溪名為先生,道貌岸然,以資助劉相覃學業之名,屢次誘姦高氏。高氏忍辱偷生,乃是為了其子相覃前程。劉相覃察知此事,勃然震怒,心中痛恨朱溪,欲殺之雪恥,那夜潛伏在朱溪書齋之中,等候時機,不想被周中搶先一步。”徐君猷、齊禮信驚詫不已:朱溪以資助劉相覃學業之名,誘姦高氏?

徐君猷將信將疑,道:“此等毀人名節言語,不可傳言;我等亦不可將高氏、劉相覃拘來詢問。蘇大人可有令人信服之證見?”蘇公正欲言,忽想起適才那黃臉漢子來,遂搖搖頭,嘆道:“我亦只是推測,無有證見。”徐君猷連連搖頭,道:“如此推測恐生謠言,牽連無辜。不可言,不可言。”蘇公不由又想起朱溪床上那白布棉枕,枕面上有指痕臟跡,低聲嘆息,喃喃道:“不可言,不可言。” 究竟是怎生回事?事情確如蘇公所料,朱溪垂涎高氏美色,以資助劉相覃學業之名,多次誘姦高氏。高氏為兒子前程,只得忍其凌辱。後待劉相覃覺察此事,萬分憤怒,遂起殺心。待那日,劉相覃潛入不倦堂,欲謀殺朱溪,不想正見著周中下毒。那朱溪飲得毒酒,又被毒蛇噬咬,翻倒在地,痛苦掙扎,周中暗自得意時,不想劉相覃弄出一下聲響,周中驚恐萬分,急忙跳窗逃遁。那劉相覃見周中逃走,遂現身出來,此時刻,朱溪尚未斷氣,見得劉相覃來,急忙伸出手來,乞求幫助。劉相覃知朱溪必死無疑,但難忍滿腔怒火,猛然抓過白布棉枕,咬牙切齒,緊緊摀住朱溪面部。此中細節,蘇公雖起疑心,但終未追查,自是永遠也不知曉的。朱溪之死,竟是死於雙重謀殺。

只是其中有一樁事情,卻是劉相覃不知情的。甚事?蘇公忽又想起在安國寺中見得高氏,那雙眸中分明有一絲悲傷之情,蘇公心中甚是疑惑:朱溪以資助為名,誘姦高氏,今朱溪被殺身亡,高氏不喜反悲,究竟是為何?原來高氏與朱溪有了姦情之後,漸而喜歡上了朱溪。這是蘇公、劉相覃等人萬萬不曾料想到的。 蘇公又思忖起臨江書院內“立德、修身、勤學”六字來,不由苦笑一聲,長嘆道:“所見非所見,所知非所知。”潛德大師忽笑道:“不知蘇大人因何感懷?”蘇公笑而不答,問道:“世間最致人死命者為何物?”徐君猷答道:“毒蠱。”蘇公搖頭嘆道:“世間最致人死命者,非是毒蠱,乃人之貪欲也。” 徐君猷、蘇公、齊禮信、潛德大師,並眾隨從,上得赤鼻山,遠眺滾滾江水,徐君猷感慨萬千,道:“徐某每立於此,不由思忖起三國周公謹在此指揮若定,將那梟雄曹操打得落花流水,是何等威風!何等氣概!”齊禮信感嘆道:“子曰: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吾信乎。”潛德大師眼望前方,神情莊重。蘇公思忖仕途,茫然若失,幽然嘆息。

徐君猷抒懷之後,忽見蘇公滿目傷感,不免笑道:“想當年周公謹是何等英雄?終成往事矣。今日尋他,即便連屍骨亦無存。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年,何必那麼多憂心傷感?不如飲酒高歌。”潛德大師合掌道:“阿彌陀佛。徐大人竟也是有佛緣之人。” 蘇公迎風撫須,笑道:“徐大人所言甚是,人生如朝露,意所樂則為之,何暇計議窮達。”遂興致大發,書就一闕詞,喚作《念奴橋·赤壁懷古》,此詞雄渾豪放,大開大闔,氣象恢弘,竟成千百年來詠史懷古詩詞之絕唱。 那《念奴橋·赤壁懷古》詞道: 正待徐君猷、蘇公等人上赤鼻山時,那臨江書院龐廣書齋內,寂靜無聲,忽聞得窗格微響,徐徐開啟,自窗外伸進一顆頭顱,蒙著面巾,只露出一雙眼睛。窺視室內後,那人翻身進屋,四下找尋著甚麼,待尋得案桌上一卷書,雙眼頓時露出驚喜貪婪之情,那書卷面上赫然書著:《邾城考記》。

那人急忙翻閱書卷,欣喜若狂,喃喃道:“終於找到了,隱藏邾城千年的寶藏將歸我手。” (本卷完)
一、蘇軾作《念奴橋·赤壁懷古》一詞,大概是貶謫黃州後的元豐五年七月;又,元豐八年,蘇東坡被朝延重新啟用,調至登州,知軍州事。蘇軾從十月十五日到達登州至十月二十日接到調令回朝擔任禮部郎中,其間僅短短五天。此故事則發生在元豐三年,與歷史事件有差異。 二、北宋朝廷為加強與海外各國通商貿易,宋初先後在廣州、杭州、明州三地設立市舶司,宋哲宗時又在泉州、密州增置市舶司。市舶司的長官稱市舶使或提舉市舶,多由該地的行政長官兼任,掌管外國商船的出入,貿易和貨物的徵稅、買賣等。進口貨物多以香藥、土產為主,出口貨物則以絲綢、陶瓷、日用品為主。市舶稅收成為宋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一般稅額是十徵其一。至於登州無有設置市舶司,作者沒有仔細考究。 宋初,登州隸屬河南道,至道三年,登州隸屬京東路(治所開封),熙寧七年,登州轄蓬萊、文登、黃縣、牟平四縣。北宋之初,登州乃是通朝鮮、日本的港口,朝鮮使節多從登州入境。 《宋史·高麗傳》多有記載,如: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高麗使節郎元穎、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高麗使節金悌,均率使團自登州入宋進貢。 三、關於蘇東坡誤會赤壁之說,《念奴橋·赤壁懷古》雲:“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人道是”表明並非是作者有意認定,不過是依據他人的說法而懷古罷了,蘇東坡在《赤壁賦》後記裡有“江漢之間,指赤壁者三”,可見他是清楚的。為與三國“赤壁之戰”的赤壁相區別,清康熙年間重修時,定名為“東坡赤壁”。但後來有一些人認為蘇東坡弄錯了地方,又不斷有人來“訂異箴訛”,嘲笑蘇東坡無知。但亦有人堅持認為,黃州赤壁就是三國之赤壁,並引用史書論證,云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